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社会体制 社会治理

抓好五个统筹 努力开创首都社会管理新局面

2012-08-01 09:29 求是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好发展、民生、稳定,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系,努力推动实现社会管理重点领域的新突破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新提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好发展、民生、稳定,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系,努力推动实现社会管理重点领域的新突破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新提升。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标准,总体研究、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创新领导体制,组建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38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构建政策体系框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谋划,明确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批重要文件和系列配套工作措施,形成推进社会管理的制度支撑。积极完善保障措施,制定了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组织实施了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先试先行,把综合试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针对全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点,选择综合试点区,加强分类指导、跟踪督导、重点保障,努力在城区、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建立各具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朝阳区特殊人群社会化服务、顺义区流动人口有序化管理等一批新经验不断涌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有效模式。

  统筹保障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在加强服务中推进社会管理。市委、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1060”工程(10类60项服务群众项目),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完成首批645个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积极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社会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十大工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公共卫生、医疗等资源配置,努力让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大力健全社会福利体系,深化“大民政”理念,着力整合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源,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让慈善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

  统筹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我们紧紧抓住社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要害问题,创新理念思路,开展探索实践,努力通过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把网格化和村庄社区化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城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形成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为特点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实现动态、深度、精确管理。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积极推进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逐步建立自治管理规范化、安全秩序标准化、基层服务组织化、建设规划科学化、城乡文明一体化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把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积极构建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信息网络监管机制,努力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把源头治理社会矛盾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推进工作机制和方式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建设,成立多元调解专项工作协调委员会,发展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形成了纵向连接区县、乡镇、社区村、楼门院,横向覆盖各部门、各系统的调解组织网络。

  统筹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广泛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我们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市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发挥综治体制优势,建立责任机制,把社会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综治考评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向“两新组织”、基层社区延伸,加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建设,实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以党建工作创新推动服务管理创新。发挥城乡基层民主自治的基础作用,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社区代表议事、社区听证、“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模式,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提高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创新,完善引导扶持政策,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特别是“两新”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活力。发挥志愿理念的导向作用,弘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意见》和《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使志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动员机制更加高效。

  统筹产业升级与人口服务管理,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通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抓好人口服务管理。积极落实产业调控政策,坚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强低端业态的规范管理,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努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无序增长。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集中力量打造“业城均衡”的综合新城,引导人口按城市功能区域合理分布,着力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不断完善人口规模调控机制,健全区域人口承载预警、重大决策人口评估、人口流动区域协作和流动人口规模动态监测、人口总量目标考核管理等工作机制,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深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各项措施,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推进流动人口服务项目工程,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向流动人口群体开放,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基本文化权益温暖工程,深入开展“同住社区、共建家园”活动,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当地、融入北京。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