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社会体制 社会治理

三十八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造经验亮点纷呈

2012-07-19 22:39 法制日报

摘要:北京市东城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着力点,以加强党建为保障,创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北京东城区    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着力点,以加强党建为保障,创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基本情况,东城区将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网格,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每个网格实名配置党支部书记、管理员、助理员、督导员、民警、司法力量和消防员等“七种力量”,整合社保、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社会组织等特色力量进网格,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7+X”力量配置模式。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万人发案率、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北京市城区最低水平。

通过强化网格基础作用,大力推广信访代理制、“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典型经验,积极探索联合调解室、劳动争议五方联动、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工作模式,将矛盾纠纷发现、化解在最基层。

北京朝阳区    四管模式服务不同群体

北京市朝阳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

朝阳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了“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财管人”的人口服务管理的“四管模式”,积极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妥善解决8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国际化社区建设,以望京、麦子店、朝外、建外、三里屯五个街道为试点,建立外籍人员服务中心,依托社区服务站,为外籍居民提供入住登记、就学、就医、就业、法律宣传等服务;做好特殊群体服务工作,建立社区服务、刑释解教“两类”人员过渡性安置地“阳光中途之家”。

朝阳区积极探索“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模式,依托楼宇服务站,设立工商、税务、劳动等15家职能部门办事窗口,将公共服务项目前移至商务楼宇。目前已建立商务楼宇党组织143个、楼宇服务站367个,实现了对“两新组织”从业人员空间、工作全覆盖和有效服务管理。

天津滨海新区    流动人口管理全员覆盖

针对新区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快、分布领域广、群体类型各异等特点,天津市滨海新区探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建立“一二三四”的工作模式。

“一”,就是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待遇同城化。新区152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向流动人口子女开放,外来建设者在就业政策、同工同酬、技术培训等方面实现市民待遇,基本医疗保障已覆盖外来常住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就是做到两个全覆盖。即在新区、功能区、街镇、居村建立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分中心、站和分站,开发运行人口信息综合应用系统,有效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域覆盖、全员覆盖。

“三”,就是创新“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途径。对长期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建设30处近200万平米的蓝领、白领以及政府公屋等保障性住房,实施集宿式、公寓式管理;对在新区工作的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投资数亿元兴建了一批“建设者之家”和环卫工人公寓;对散居在社区的流动人口,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就是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河北石家庄市    实现党建网格覆盖基层

河北省石家庄市积极推广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在街道,该市全部推行了“1+3”大工委制,街道党工委下设居民区党委、驻区单位联合党委和综合党委三个功能型党委,分别负责对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协调管理,实现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管理由“各自为战”向“同驻共建”的转变。在社区全部设立党总支,楼院全部设立党支部,楼栋全部设立党小组,各商务楼宇、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也都全部健全了党组织,实现了党建网格在基层的全覆盖,由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社会管理事务。

目前,市内已建立功能型党委147个,社区、楼院全部完善了党建网格,近3000家机关单位、“两新组织”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成员单位,新建商务楼宇党组织103个,涉及近4000家企业有了党组织的领导,区域化党建正向各县(市)推广,以党建网格化带动社会管理网络化,促进了社会管理成效大大提高。

河北肃宁县    推进基层组织四个覆盖

河北省肃宁县积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组织、经合组织和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领着农民搞自治,推着农民唱主角,让农民真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当家作主,打造了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

今年,肃宁县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提出到年底,全县253个村全部达到“六无”(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无禽畜乱跑,无乱写乱画,无私搭乱建,无断壁残垣)、“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标准;按照有一个文体组织、有一套文体器材、有一个活动场所的标准,推进全县农村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全覆盖;融天、安宁等四个试点社区推进居代会、居委会、居监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初步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西柴、张庄、前堤等6个村为试点,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办事。

山西太原市    制度创新预防化解矛盾

山西省太原市积极践行执政为民、服务为先、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应急处置”三道防线,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太原市注重用制度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出台意见严格规定9类应当评估的事项和两类必须评估的事项。二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一手抓土地拍卖制度改革,将修建性详规作为前置条件和土地捆绑在一起拍卖;一手抓房产开发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建设,将开发企业近年来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等情况以百分制进行综合评价,对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违法违纪违规企业,根据情况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直至清理出建筑市场,并依法惩处当事人。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全市未发生重大群体事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五化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服务周到化、联系遍布化、行为归属化、管理扁平化、手段精细化”为理念,突出强化对人的服务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

推进服务周到化,满足老百姓基本公共需求。整合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资源,在全市74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心。半年来,已成功为群众办理日常服务事项7.2万多人次,解决疑难问题、合理诉求3.5万多件。

推进联系遍布化,全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村、社区全面推广以村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常设制为核心的“四权四制”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把涉及农牧民、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由他们自己处理,通过规范的程序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从体制机制上保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推进管理扁平化,统筹解决条块关系;推进行为归属化,让各类人群得到服务;推进手段精细化,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辽宁沈阳市    坚持服务为先基层为重

辽宁省沈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为要、服务为先、基层为重,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沈阳市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以体系内的区域党组织为“1”,以体系外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为“X”,在街道和社区建立“1+X”大党(工)委,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确保在大党建基础上实现大管理。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全面推行社区“四+X”组织体系建设,即组建一支区域化党组织、建立一个工作平台、建立一系列居民自治协会、建立一套社会协同机制和若干社区网格,形成多位一体的基层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行民生诉求平台建设,畅通民生诉求渠道。组织市、区两级机关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以“万名干部进万户,加强特殊人群众服务管理;千名干部进社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千名干部进企业,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服务;千名干部进校园,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四加强”活动,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措施在基层落实。

吉林延吉市    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把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作为重点,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坚持民生优先,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编制实施《民生发展五年规划》,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2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2000元。

坚持基层在先,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行“三站”统管模式,在全市社区和村屯设立综治信访站、民生服务站、群众工作站,及时了解民意,解决民需。

坚持服务为先,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实施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程,健全“早上接访制”“工作督查制”等十大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及相关同志每天早上5点至8点定时接访,一般案件当场解决,疑难案件限期办理;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程,全市49所中小学中的32所指定为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学校,就近入学率达到39%;实施特殊群体帮教工程,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资金和3%的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三无”刑释解教人员就业。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    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从保持边疆和谐稳定、保障生态安全的大局出发,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以突出特色、强力推进、创造经验为着力点,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路。

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圆满完成一期天保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停止主伐生产,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全力抓好边疆安全稳定。严格落实“三长管边”责任制,深化“爱民固边”活动,发动群众开展了“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村民巡护队”等治安联防活动,实行“民警任村官”工作制度,有效维护了边境地区安全;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建立工商、环保、质监、水利、建设、食品卫生等多部门联管联查联处工作机制,有效防止因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建筑施工质量等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以打促整、以整促治、以治维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上海长宁区    建立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上海市长宁区探索“民主+法治+科技”三结合的管理方式,完善城区管理、人口服务、民生保障、矛盾调处、社区建设、社会参与“六大体系”,初步建立起党建引领、综合联动、融合共治、科技支撑的区域化社会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长宁区建立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通过功能整合、系统整合、热线整合,推动公安、城管、应急办、总值班室等管理部门在一个平台上综合联动,实现对外一口受理、内部快速处置。开通24小时市民热线(962347),实现过程监督、群众评议。在街道建立相应的联动处置平台,对接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联动社区“三个中心”、社区综治工作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区域资源和管理队伍。以网格为基础整合队伍,在网格内实现联动联勤、快速处置。建立图像监控系统和“车牌识别系统”,基本实现全区712个封闭小区和主要街面路口视频监控全覆盖。

江苏南通市    构建四级平台管理格局

江苏省南通市以社会服务管理“四级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新体系。

市一级,整合相关服务功能,新建办公全天候、节假日无休的政务中心。县(市、区)一级,整合20多个部门职能,构建融矛盾排查化解、新市民服务、应急处突指挥等职能于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乡镇一级,依托原有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推广建立镇(乡、街)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履行行政服务和维稳服务两大职能。村(社区)一级,建成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以“一综多专”大调解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取得了新突破。南通市9个县(市)区、121个乡镇、1960个村居共建立三级大调解组织机构2139家、配备调解人员4623名。

南通全面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综治办为中坚、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浙江宁波市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浙江省宁波市注重回应民意,在破解管理难题上取得了新进展。创新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制,在乡镇(街道)设置公共安全监管站(所),赋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等综合监管职能,推动监管网络向基层延伸。

宁波市探索建立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协商议事组织为基础“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使社会管理更精细、为民服务更直接、工作责任更落实。全市已建成新型社区368个,划分管理网格1.1万个,确定网络管理员1.5万名,组建各类服务团队1.2万多支、成员15.34万人,初步形成了“管理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格局。

宁波市研发了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努力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智能社会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浙江诸暨市    创新枫桥经验化解矛盾

浙江省诸暨市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为主线,坚持预防与化解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保障与民生同步,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诸暨市致力构筑“点线面”结合的调解体系。面上,市镇村三级联动,建立市级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市调解总会,充实镇村两级调解组织;线上,专业调解有序推进,组建医患纠纷、法院诉前、交通事故、消费权益等六大专业调解中心;点上,多元调解全面铺开,创建一批专家型调解室,5个基层法庭建立联合调解分中心,16个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调解中心。目前,多层次、专业化、全覆盖的“枫桥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基本形成。

安徽合肥市    实行拆迁安置三榜公示

安徽省合肥市采取“以项目化抓社会管理”的模式,将社会管理工作的23个难题列为重点项目,配套出台60多个政策性文件。

对确定的每个社会管理项目,合肥市都明确由一名市领导负责,一个成员单位牵头,若干个责任单位参与。为实现所有项目全面铺开、重点项目全力推进、难题项目全面破题、验收任务全部完成,对每个项目列出“时间表”、“推进表”、“跟进表”、“督查表”。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市坚持以惠民导向促和谐,全面加强养老、医疗、低保、救济等社会保障,深入实施“33+X”项“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地惠及百姓。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和谐拆迁”暖民心,先拆违、后拆迁,“一把尺子量到底”;实行拆迁安置“三榜公示”等制度,一碗水端平。几年来,全市拆迁(违)1700多万平方米,涉及6.7万多户群众,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

福建晋江市    政企互动促进民企发展

福建省晋江市创新政企互动模式,打造政策服务、社会协同、公共服务和人才服务“四个平台”,构建企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策服务平台。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创立品牌、改制上市等,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同时,开展“干部进企业、政策促发展”活动,组建2000多名政策落实联络员队伍,引导扶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社会协同平台。大力推进党建、综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进企业,形成“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机制,实现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综治进民企”全覆盖。

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进驻30个部门,实施流程再造,削减合并336项审批事项,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70%以上,当场办结率达76.35%。

人才服务平台。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在解决人才户口迁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下大力度。

江西丰城市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江西省丰城市以人文关怀安民心,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在消除社会治安隐患上安定民心。

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服务。建立14个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全市1002名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接回率、帮教率达100%,就业率达98%,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

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服务。专门出台了收治稳控管理办法,建设了精神病专科医院。全市898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均得到有效稳控,没有出现精神病人由于收治稳控不到位而制造的恶性事件。

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管理服务。全市253名社区矫正人员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加强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等六类青少年管理服务。全市千余名领导干部通过“一对一”、“多对一”措施进行结对帮扶挽救,市乡财政和社会力量用于救助六类青少年的资金达500余万元,全市近3.8万余名此类人员全部得到了妥善服务管理。

山东泰安市    搭建各类社会管理平台

山东省泰安市积极搭建各类社会管理平台,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在“大调解”平台建设方面,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协调配合,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在综治工作平台建设方面,全市87个乡镇全部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实现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警务联勤、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多元平台建设方面,突出抓针对闲散青少年的培训就业平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心温暖平台、针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成长平台、针对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矫治救助平台和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的保护关怀平台等五个平台建设。

在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改造提升了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设立55个窗口,对各项业务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

山东诸城市    多村一社区近距离服务

山东省诸城市构建社区化发展平台,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

优化社区空间布局。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全市1249个村庄共规划建设208个社区,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涵盖5个左右村庄、1500户左右,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灾害应急、生态环卫、就业社保、社区志愿者等服务站室,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性服务,打造起“2公里公共服务圈”。

创新网格化管理。对235个城乡社区网格进行细化,每个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一网,20户至30户为一格,每格设一名信息联络员,把治安维稳、安全生产、环境整治、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等社会管理服务事项统一纳入网格。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