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

2012-07-16 22:48 求是

摘要: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中国理论和学术话语发展进步的过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立足中国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个民族要站在文明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中国理论和学术话语发展进步的过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立足中国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 

  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勃兴;而文化的每一次跃迁,无不以思想的觉醒和理论的创新为引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来,我们党在风云激荡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风险考验中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展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今天,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理论自信,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提升中国理论和学术话语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丰富、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过去的30多年,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这一变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远地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进程。中国的发展实践和成功经验,蕴含着先进思想理论的伟大创造,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超出现有的、流行的“理论框架”的解释范围。面对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伟大壮举,我们应该坚信,中国不仅可以成为经济大国,也能够成为思想理论大国;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能为人类贡献璀璨的精神文化财富。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空前关注,为我们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出了紧迫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舆论中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场合出现中国学者的声音,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持续升温,当代中国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世界各国知名大学或智库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同时,都在关注中国的表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中国正日益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站在世界目光的“聚光灯”下。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实践所产生的巨大国际影响,为我们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推动中国理论和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契机。

  担当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的历史重任,迫切要求我们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列宁曾把建设社会主义形象地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人迹罕至的高山。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但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肩负着一系列世所罕见的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仍将面对一系列可以预料、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这一历史进程,离不开科学理论提供思想指导和智力支撑,热切呼唤着理论和学术的创新发展,也为理论创造和学术研究开辟了广阔天地。这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课题,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二、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核心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是无根浮萍式的主观臆想,不是盲目的自我陶醉,而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明确的内容指向。对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来说,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历经深重的苦难、艰辛的探索和不屈的奋斗,中国人民在反复比较中找到了一条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条道路,既没有重复近代许多大国靠对外侵略扩张崛起的老路,也没有照搬别国模式,而是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条件下,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牺牲、奋斗闯出来的。走这条道路,是中国近代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对世界的独创性贡献,它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鲜明特征。在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结晶,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了前人,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也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闪耀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彰显着理论创造的精神,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必将在人类思想宝库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我国制度体制的内在优势。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比如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又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这些独特的制度设计,既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又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近年来,我国圆满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成功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努力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尽管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尽管世界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学术话语;尽管我们进行了鲜活的实践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造资源,但一些人仍然盲从甚至照搬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等等。这些都说明,与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深刻变化相比,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相对滞后。当代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理论和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习惯了按照流行的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来分析问题,并以此为时尚,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当国际金融海啸席卷而来时,西方国家很多人却把探究的目光投向《资本论》,致使这部写于100多年前的巨著重新热销。甚至连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力量,认为他是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病理学家”。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当今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人类社会面临诸多亟待攻克的难题。越是这样,越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

  增强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很长一个时期,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我们在思想理论上说话不那么硬气。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推进,已经到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打开国门之初,我们中一些人仰视西方还可以理解,那么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还是动不动美国怎样、西方怎样,就有点贻笑大方了,恐怕连西方人对你都要少三分敬意。一个只会用别人的话语说话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善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评判,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表述。对于西方话语,我们应该变“仰视”为“平视”,敢于进行平等的对话,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理直气壮地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从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对比中说明自己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步西方话语后尘的状况,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

  着力提升学术创造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打铁还须自身硬”,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还是要提升学术创造能力,真正拿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善于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宽广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捕捉创新素材,善于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汲取丰富养分,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新的学术观点。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继承我国传统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在打造与理论创新相应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如“实事求是”这个汉代成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用语一样,我们要善于从我国古代话语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中去伪存真、吸收借鉴、赋予新义、为我所用,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中国话语”、“中国学派”。

  善于用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崛起十分关注,但心态复杂。有的真诚希望了解“中国奇迹”发生的原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有的对中国的制度和政策颇为不解,对中国的未来持怀疑态度;还有的抱着防范和敌视的心态,不遗余力地进行思想攻击和价值观渗透。这就需要通过坦诚的交流,把我们发展的事实、成功的原因、未来的前景传递给国际社会。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科学概括和提炼,对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包容性发展等重要理念进行深入阐释。特别要针对西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们的攻击,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观点和主张,讲清楚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讲清楚我们的新闻观、法治观,讲清楚我们的民族观、宗教观,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偏见和误导。要研究对外传播艺术,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特别是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伟大的实践孕育催生伟大的思想和理论。我们相信,中国道路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而且将是一个理论大国、文化强国。当代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只有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立足中国实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和学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执笔:张伯里)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