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促中部崛起战略
摘要:国务院常务会议25日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会议明确,在中部地区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在政策方面,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25日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会议明确,在中部地区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在政策方面,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崛起 会议明确七项重点任务
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务院早在2006年就做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
"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1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18 .8%提高至2010年的19.7%。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指出,中部地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矛盾和问题长期存在。
考虑到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国务院常委会议强调,要继续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会议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中部不可能复制沿海地区过去那种依靠大量廉价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要真正实现崛起,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转型和区域合作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金改 支持重点地区改革创新
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国际和东部的资本、技术要素与中部的劳动力、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历来是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这里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本地区的需要,而且也大量输出到其他地区。同时,中部部分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崛起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根据部署,促进中部崛起的首要任务便是,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目标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和储备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建设布局合理、安全环保的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条件历来比较优越。因此,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无疑是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指出,要加快长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和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新建和扩建一批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
对于中部的重点地区,国务院在过去的几年,已经先后批准在中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种类型的改革试验区,给了中部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权利。
根据此次会议部署,未来在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面,将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推动晋中南、皖北、赣南、湘南地区开发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全面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会议强调,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加快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探索建立沿长江大通关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已经成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会议还提到,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李伟表示,未来几年中部地区应发挥人口密集、地理便利、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合等优势,更加注重内需的开拓。同时要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国际和东部的资本、技术要素与中部的劳动力、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政策红利 力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支持中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在政策支持方面,会议要求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就达1.35万亿元,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 .6个百分点。财政支持让该地区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根据部署,未来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支持中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上.证)
国务院再促中部崛起 七大战略着眼激发内需
中部六省在崛起轨道上再次加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
会议确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七项主要内容,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相比,已经有所改变。
新增内容包括:因地制宜推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加快长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和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推动晋中南、皖北、赣南、湘南地区开发开放;探索建立沿长江大通关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
打破纸上谈兵
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0%;人口3.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可云教授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GDP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18.78%增至2009年的19.32%,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到2011年,中部板块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和西部,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六省全部跻身"万亿俱乐部",中部整体崛起已成大势。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GDP增速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40.3%,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48%。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中部地区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扩张期。
不过,魏后凯认为,目前中部崛起政策还只停留在纸面上,有含金量的可操作空间比较少,中部六省各自出台了区域内的城市群发展规划,但各城市群之间没有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甚至存在省域政策的泛化问题,以及缺乏法律地位和长效机制。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对湖北、河南两省的产业集群比较研究亦发现,河南注重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而湖北则更加注重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集群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但两省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动态性方面仍各有欠缺,湖北并没有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进行政策调整,而河南也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多为短期指导意见。
产业整合关系成败
多位专家官员表示,要实现中部崛起,核心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增速的崛起。而如何在不抹杀中部六省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推进各城市圈之间的一体化进程,避免恶性竞争成为关键。
目前,中部六省尤其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正在谋求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文化旅游一体化和生态保护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其中,交通、旅游两大领域的一体化建设,上述三省有关部门已先行达成了合作意愿。未来几年,随着高铁的通车,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形成一个"1小时城市圈"。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旅游业的民间合作早已进行,政府推动起来就更为简单。
相比之下,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建设则将面临更多层面的各种壁垒。
魏后凯在中部部分省市调研发现,各省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资源整合和区际协调的任务繁重。促进中部崛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产业支撑是关键,难点是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转移。
对此,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中部六省省情不同,存在竞争可以理解,但合作才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相关城市集群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省际之间能否加强统筹,"一方面要能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彰显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范恒山说。(第一财经日报)
述评:促进中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部署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为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
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实施6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部地区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积极变化。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六省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人口,其经济增速已连续4年超过东部。去年,中部六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GDP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全国的20.1%,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六省经济增速超过两位数,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中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较低、"三农"问题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依然存在。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部一些地方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为此,中央政府及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但可以促进中部地区跨越发展和加速崛起,还有利于充分激发中部地区人口、市场、资源、区位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服务于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的大局。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任务包括:在中部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和储备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等。
为完善交通运输条件,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全面提升中部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针对六省现状和发展需求,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了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等任务,并对支持武汉、郑州、长沙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部署。
在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方面,国务院提出,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支持中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总之,《若干意见》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强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还有利于中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