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事记
摘要: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宣传文化领域各项事业的改革、繁荣和发展。从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及所取得的成效看,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正确且有效的,“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6%到18%,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宣传文化领域各项事业的改革、繁荣和发展。从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及所取得的成效看,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正确且有效的,“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6%到18%,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2011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根据文化部拟定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今后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全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体制改革大事记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和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担起重任。4年多来,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扎实地探索与积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新华社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这是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在主席台上。新华社发
[page]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2006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制图:李仕权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2008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8年4月10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高洁摄
2009年9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page]2010年8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2010年8月13日至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09年9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2004年至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011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1年12月,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page]2012年2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项前人没有实践过的伟大事业。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综合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图片来源: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