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文化体制 文化总论

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2012-05-16 16:57 求是

摘要:70年过去了,结合文艺现状重读毛泽东同志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讲话,备感亲切。我认为 《讲话》的内容不仅不过时,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70年前的许多精辟分析和具有预见性的论断,已经被今天的实践所证实,并依然指引着中国文艺的前进方向。

  70年过去了,结合文艺现状重读毛泽东同志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讲话,备感亲切。我认为 《讲话》的内容不仅不过时,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70年前的许多精辟分析和具有预见性的论断,已经被今天的实践所证实,并依然指引着中国文艺的前进方向。

  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全面阐述了“源与流”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文艺的“思想性”等等,这些论述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什么人服务和怎么服务,以及文艺要不要思想性的问题。文艺不能离开人民大众的需要去作远离革命实践的无病呻吟,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思想,舍此,就远离了文艺的根本目的。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特别推崇和赞扬有思想品格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家。比如对历来主张文艺要讲思想性和战斗性的鲁迅先生,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作出了经典性的高度评价,认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艺寄予越来越高的期待。但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却依然是一个要文艺家们去继续解答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在有些人看来,这个话题似乎显得已经过时了,显得不那么紧迫了。甚至认为文艺再讲思想性,显得陈旧和传统。的确,今天的文艺比起70年前,毋庸置疑是大大发展了,一年数千部长篇小说,数百部电影,数万集的电视剧,是70年前无法相比的。成绩是明显的,但问题也确实不少。仿佛就在这两年,有一种观点很流行,那就是有人以自己的作品远离思想为光荣,自称自己的作品“只想给观众笑声,思想不思想的无关紧要”。在他们看来,“轻松”或“放松”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娱乐至上的无厘头是人们的最爱。这种远离文艺目的和服务对象的“思想厌倦症”,催生了媚俗、低俗、恶俗之风,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厌倦。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真的过时了吗?文艺的思想性真的不需要了吗?事实绝非如此。一部文学艺术史表明,真正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永远都是老百姓的第一选择。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三红一歌”(《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以及近些年持续走热的《长征》、《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等作品,之所以能载入文艺史册,就在于这些作品承载了巨大的思想容量,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当然,思想并不是空洞的概念和教条,我们坚决反对那些标语口号式的非文艺的东西,文艺需要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去表现去解读。鲁迅先生说,文艺是烛照国民精神的灯火。这灯火的光芒来自哪里?来自于作家艺术家的政治眼光,来自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爱和自觉的责任意识,来自于他们在生活的探寻中发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正是这样一些先进思想,拓展了社会大众的精神疆界,引领着人们朝着高尚健康的目标前进。这就回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点: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生活不仅给作家艺术家提供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给作家艺术家以新的思想、新的眼光、新的观点。一个人只有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才不会脑袋空空,才会带着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判断进入创作,才会形成他对生活的独特看法。有些人之所以患上了“思想厌倦症”,说穿了是思想贫乏症,而思想的贫乏归根结底是生活的贫乏。作为创造精神产品的人,如果只贪恋大城市,贪图享受,是绝不会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好作品的。如果每天琢磨的都是出场费,也是决然写不出好作品的。这些人凭着投机和欺骗,或许赚个盆满钵盈,但绝不会是一个为人民的艺术家。只有时时刻刻保持与时代和人民的心灵共振,才能在作品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艺作品是精神产品,它不仅需要娱乐,更需要的是“寓教于乐”,它不仅需要“养眼”,更需要的是“养心”,“养眼”不“养心”甚至“花眼乱心”的艺术,注定不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因此,对群众的审美趣味,坚持引领,反对迎合,坚持高标准,反对媚俗化,既是党的文艺工作对作家艺术家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变化的时代赋予作家艺术家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就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理解毛泽东同志《讲话》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