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态势、新特征、新矛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新特点、新趋势,审时度势,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和对外交往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态势、新特征、新矛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新特点、新趋势,审时度势,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和对外交往的理论和实践。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和内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将引起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近代一些国家的崛起无一例外地伴随着冲突、扩张。中国将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快速发展将给世界带来什么,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而一些国家的敌对势力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敏感。
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重要演讲,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人民日报》2004年4月25日。这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公开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而对世界关注的“中国的崛起是否会对世界格局造成影响,是否会走历史上大国崛起对外侵略扩张的老路”这一问题作出了响亮回答。
胡锦涛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表述:“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60页。此后,“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题词,“和平发展道路”也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张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2005年9月16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讲时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此后,胡锦涛在不同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更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个饱经磨砺的民族最懂得安定和平的珍贵,一个在探索中走向繁荣的国家最懂得和平发展的重要。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邓小平早在1989年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时就曾宣布:“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8页。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66页。
2005年11月9日,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演讲,明确宣示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并从三个“必然选择”的视角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一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三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贡献和机遇。
2006年4月20日,胡锦涛在华盛顿发表了题为《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讲话,对于世界关注的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他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4月22日。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牢靠的发展,也才是既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体现,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中国一再强调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和姿态,也不是空洞的外交辞令。中国能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依据,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依靠自力力量解决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央领导同志指出:“中国在发展中会遇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但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910页。“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是我们正在走的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对世界负责的发展观,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因此中国可以走一条与历史上其他发达国家崛起不同的新路,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能彻底避免对外掠夺的全新的道路。
把处理国内问题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全面分析、通盘考虑,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方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时代特征、认真总结治国经验、准确认识发展方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6年8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外事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国内工作大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推进。《人民日报》2006年8月24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被第一次公开提出。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页。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外交,也是内政,因而,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国内来讲,就是把发展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讲清楚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外界认为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对外掠夺和扩张的疑虑。”《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910页。“从对外来讲,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910页。
2009年7月17日,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深入地阐明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谛。他提出:“我们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人民日报》2009年7月21日。
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延伸。
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完善对自身与世界的认识的过程中,在积极推进实现自身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行着深入的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大势和时代特征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对世界形势认识的重大发展。江泽民1995年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作了题为《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演讲中提到要“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他还在许多外交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指出:“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提倡‘和’,也就是说,各国应当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这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24页。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及其深刻内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胡锦涛在演讲中阐述的“和谐世界”有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的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
其二,和谐世界是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其三,和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其四,和谐世界是交流合作的世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997页。
和谐世界不是没有斗争,没有矛盾。持久和平就是在承认世界多样性并存在各种复杂深刻矛盾的前提下,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使各种冲突能够得到控制,新的世界大战和大规模战争得以避免,世界和平能够持久维持下去。共同繁荣就是正确处理南北问题,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和谐世界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
[page]中国怎样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主要就是,中国坚持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既利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回馈世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迈进;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元化,倡导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推动不同文明和睦共处、交流互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国际社会应向着什么方向努力呢?胡锦涛2006年4月23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上发表的题为《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建设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必须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2009年9月23日,他在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进一步提出,国际社会应该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参见《人民日报》2009年9月25日。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世界多国领导人也越来越经常地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全球性问题之道。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适应了时代潮流的要求,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近年来,经过中国的积极倡导和努力实践,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和谐世界既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促进,也需要通过必要的斗争来争取。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各国既在合作中求发展,又都在竞争中谋优势。我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牵动国际力量对比和利益格局变化。我国越发展,国力越增强,我们面临的外部矛盾和摩擦就会越多,国际上牵制我国发展的各种压力和阻力也越大。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存在的尖锐斗争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建设和谐世界决非一日之功。
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要开拓视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参见《人民日报》2009年7月21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是在国际上不讲原则、放弃斗争,而是既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促进,也要通过必要的斗争来争取。斗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地互利共赢。我们要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作为,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但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力而行,顺势而为。对有关国家侵害我国权益的行为既要进行坚决斗争,捍卫我国核心利益,又要注意有理、有利、有节,做到斗而不破,避免矛盾激化。
和谐世界是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延伸。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推进,为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现实基点。2008年5月8日,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96页。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起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迅速发展,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我们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推进中,中国不断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同时又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全球化向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秩序的建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的逻辑延伸。
三、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只有世界各国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贫困,才能更好地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经济安全,才能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从而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和平相处。
2005年9月12日,胡锦涛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题为《加强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讲,提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在同各国广泛开展互利合作中促进自己的发展,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民日报》2005年9月14日。。“互利共赢”第一次被提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高度,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从此成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互利共赢”,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找到了一条现实途径。在当前条件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互利共赢既是方法、途径,又是目标、方向。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30页。世界各国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就应该坚持互利共赢,不断拓展经贸合作领域,促进合作方式多样化,在此基础上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倡导开放包容精神,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最终在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互利共赢,就是要努力实现各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共赢。2009年9月24日,胡锦涛谈到如何共同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时表示:“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各国正当合理的安全关切,不把本国安全凌驾于别国安全之上,通过互利共赢实现普遍安全。”《人民日报》2009年9月25日。由此可见,面对全球性挑战,不论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还是反恐、核不扩散问题都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集中阐释。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7页。
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同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向世界呼吁,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更要通过互利共赢,实现各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共赢--这就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宣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4月13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行进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既争取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同时提升了国家形象,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在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和对外交往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