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

中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30年

2012-04-18 13:11 江西省供销社科工处

摘要:体制(System & Frame)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组织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经济体制是指具体的经济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等。流通体制是指流通领域的具体流通经济组织、管理和调节流通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等的总称。

体制(System & Frame)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组织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经济体制是指具体的经济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等。流通体制是指流通领域的具体流通经济组织、管理和调节流通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等的总称。

我国农村流通体制由农产品流通体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构成。农产品流通包括粮油、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以及蔬菜、水果、畜禽等农牧渔业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农村日用工业品流通包括农村“衣食住行”所需的日用工业品流通,各种加工食品、副食品、纺织服装、日常生活用品等一般消费品,也包括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包括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膜、兽药、饲料、以及农业机械及其配套机具和零配件产品的流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远非传统的“国营”商业组织、“政企不分”的粮食经济部门、“大公无私”的供销合作社的“一统天下”,本文试探讨回顾3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农村流通现状和问题,探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回顾

(一)实践回顾

1.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价格改革,体现在几次的农产品提价,以大幅度连续的农产品提价来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在这一阶段重点放开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和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改变了国有独家经商和渠道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1979-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2.1985~2001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1985年取消了30多年的统购和派购,如粮食的统购统销、生猪的派购等指令性生产和指令性收购,改革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变为流通领域,由农村的改革转变为城市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好了准备。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实行“双轨价格”并行的制度。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粮食年度起(4月1日),取消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度。同时,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任务为8500万担)。1985年1月开始,逐步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自由买卖。

国家开始探索改革发展多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到1991年,国(营)合(作)商业部门组建的大中型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已达600多个;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在黑龙江、江西、安徽、湖北、吉林等地也出现了一批区域性的粮油批发市场;1991年10月成都肉类批发市场建立,各地还积极试办了一些畜禽、羊毛、食糖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一批较为规范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1992~1998年,全国性及区域性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批发市场达到1000多家。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同时在商品市场宏观调控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基本上达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培育商品市场的目标。

3.2001~2004年,200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产品对外关税大幅度下降,国外大量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大量农产品也走出国门。2001年入世后到2004年12月11日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特别是2001年粮食购销价格的全面放开(以浙江为首),取得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消除了以前认为粮价放开会造成大的震荡的顾虑。事实证明,粮价放开后市场依然很平稳。

4.2004年至今,我国全面对外开放以后,其中也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我国农业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国外大量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冲击。如外国大豆大量进入中国,使得中国大量的豆农失业,不得不转产。这对我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从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业科技开发体制、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等诸多方面加强改革。这一阶段的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提升农村流通网络,进行农村结构性调整而展开。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和物流等搞活农产品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等培育农村消费品市场;同时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2005年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商务部组织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提高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5月商务部批准《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促进和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2006年,农业部启动了5520工程,在5年内重点扶持建设5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市场改造升级和拓展业务功能。

(二)理论回顾

1.对不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研究

在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段应璧、万典武、吴硕、陈锡文、宋则等人研究了农产品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的目标,对不同的农产品的品种流通体制,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⑴粮油流通体制改革,其代表人物有吴硕、李思恒、白美清、高铁生、李经谋、柯炳生、梅方权、聂振邦、宋则、丁声俊、程国强、洪涛、颜波、袁永康等。他们研究并探讨了粮油流通体制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粮油流通、粮油市场放开和价格体制改革、世界粮食贸易、粮食流通“双轨制”及其过渡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近几年来,白美清、高铁生、李全根、戚维明、颜波、邓大才等人对粮食流通体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北粮南运”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⑵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有贾葆春、张洪洲、吴沛良、张泉欣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棉花流通在市场化及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了显著变化,由单一的国产棉流通,发展到国产棉与国外棉同台竞争,各种现代化的交易模式陆续涌现,涉棉企业、纺织企业应适应变化,应充分利用各种交易模式,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贾葆春,张洪洲,2008)。指出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客观分析现行购销体制存在的弊端,研究设计购销体制改革的蓝图,积极创造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各项条件,加快棉花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吴沛良, 1997)回顾了我国棉花购销制度改革的历史,指出由于制度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继续保持棉花收购价格相对稳定基础上, 应放开棉花销售价格, 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将棉花的收购与棉花的检验分开, 尽快推行棉花第三方检验制度。以及弱化“三不”制度的维护力度, 给市场或准市场、相关经济组织留有一定的自发演绎的空间(张泉欣,1998年)。

⑶果蔬流通体制改革,其代表人物有安玉发、陈劲松、方志权、顾海英、洪涛等。洪涛(2000),安玉发(2002)等人,方志权、顾海英(2004),近几年来,杨顺江(2004)、寇平均(2004)、陈志兴(2004)均对蔬果流通体制进行了研究。

⑷肉类流通体制改革,其代表人物有林祥金等人,对我国肉类流通进行了研究。林祥金先后撰写了《我国的畜牧业经济》、《中国农区畜牧业经济》、《新时期的畜牧业经济》等十几部专著和200多篇论文,在我国畜牧业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其撰写的《在国外疯牛病肆虐之际,我国如何摆脱牛肉生产大国出口小国的命运》,引起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我国“物流二元倒挂结构”,洪涛提出了应加快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的建立,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信息、市场、冷链、宏观调控等体系的建立(洪涛,2006)。分析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刘振江,2007)。

⑸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其代表人物有丁俊发、洪涛等,连续8年撰写《中国物流年鉴》农产品物流专题。王金河(2008)、王超(2007) 、李仁良、张和平(2008) 、裴劲松(2007) 、陆凌云(2007) 、林善波(2005)等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了研究。

⑹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其代表人物有徐柏园、李经谋、马增俊、洪涛等。近几年来,徐柏园、李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1997),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专著,专著对我国批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政府在推动批发市场发展方面做了研究,同时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徐柏园,刘富善合著的《面对WTO海峡两岸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次创业》(2003)分别介绍了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状况,研究了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现代流通模式。李经谋主编《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2003-2008年,至今已出版8册,成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要参考专著。马增俊《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览1984-2005》(2006)具有较大影响。此外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改超”等焦点问题。

2.对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研究

高铁生、郭冬乐等对我国化肥流通体制进行了认真研究,出版了《中国化肥市场改革与发展报告》(高铁生、郭冬乐,2006),在河北、浙江、海南等地以及美国、巴西等国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从国内化肥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方面进行了探讨,即化肥的生产、流通、消费及相应的价格和政府调节控制问题。此外,赵海燕、易法海(1999),张颢译、陈晓明(2006),陈建梅(2007),刘导波(2006)对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进行了研究。

3.对农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研究

万典武、贾履让、乔刚等较早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企业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批发商业》(1993)。侯新华《城乡一体连锁经营——开拓农村供销社日用工业品经营新路子》(侯新华,2002)、张国藩、熊敦华《日用工业品批发商业改革的若干问题》(张国藩、熊敦华,1983)等具有较大影响。

4.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理论回顾

通过对30年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回顾,我们发现,人们逐渐重视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农产品的商品属性的认识更深刻,农产品的市场化取向得到广泛认同。

⑵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认识,尤其是对其目标模式的认识就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农产品自由流通。

⑶对农产品市场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农产品不仅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它的商品属性,也可以实现它的价值,并可以通过市场体系解决产销矛盾。

⑷对农产品的进出口的认识逐渐深刻。我国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国外,因此也允许大量的农产品进入中国。相比过去的完全封闭,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同时,对农产品市场开放的态度也从忧虑到鼓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⑸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

⑹对农村物流的认识得到提高,形成了现代农村物流的概念。农村物流包括农产品物流、农村日用工业品的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它们总体构成一个体系。

⑺对农产品管理体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以前总认为农产品不需要政府来管,现在已形成一致观点:农产品是需要管理体制的,而且农产品需要的不是分散的宏观部门管理,而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部门来管理。

⑻借鉴国外经验的研究。这主要包括国外很多国家的管理实践研究,以及怎样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生产轻流通;二是重科技轻管理;三是重渠道轻体制。

(三)农村流通改革的经验结论

1.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农村流通必须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化改革推动农村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2.农村流通体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绝大多数商品放开了,但个别的商品还需国家的宏观指导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我国对一些重要的商品,如粮食、棉花、油脂、生猪等农畜产品建立了相应的储备,同时完善了相应的风险调节基金制度。

3.农村自组织体制的建设不可缺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由过去的人民公社转变为2.5亿户农户,农村基础组织进一步小型化,有些地方农户一盘散沙。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终极的改革模式,农户需要组织起来,在组织化的过程当中,合作组织得到发展,其中包括许多商品流通的合作组织和经纪人组织等。

4.农村流通体系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不可缺少。过去30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法律体系。一是我国有了一系列的商品法,如《农产品质量法》等;二是一系列的流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设立并实施,如《食品安全法(草案)》出台等,虽然还不很完善,但已经建立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体系;三是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等;四是其他相关法律,如《农业法》等。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