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为了希望的田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2-04-01 09:41 求是

摘要: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力以赴地承担起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跨入世界前列而执着努力,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强调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力以赴地承担起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跨入世界前列而执着努力,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正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形势,深刻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1年我国粮食连续八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以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2011年的53.5%,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但与发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跨国大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 

  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使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农业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产业,其社会效益大大高于经济效益。农业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通过转化推广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农业科技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的主力军地位。农业科技又具有区域性明显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这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中央1号文件准确把握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我们要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强大的科技保障。

  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时代性,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和时代发展需要。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重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创新性。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农业机械的发明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育种技术的突破,到当前农业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决定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在科技实践中,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挑战和攻坚,致力于攻克前沿性科学问题,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前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谋划跨越发展新目标,创新跨越发展新思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确定发展新目标。未来5—10年,我们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重镇。要逐步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与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50多年来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旗帜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在农业生产、加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院所学科体系建设,形成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科辅、转化和管理4支人才精良、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条件建设,形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支撑体系。

  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面向产业需求,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其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加强与地方合作,开展科技示范活动,加强援疆、援藏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做好农业科技救灾应急工作。

  全力推进现代院所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院”的发展理念,按照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根据行业特点和研究所实际,明确未来发展定位、重点学科、关键领域及对产业的贡献,从人才队伍建设、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完善和创新文化发展几个方面落实保障措施,加快推进研究所发展。

  加强农业和农业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思想库、智囊团和策源地的作用,为国家农业和农业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解决、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制度,就国家及我院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为国家提供决策支持,为我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积极联合各大农业科技相关单位,举办农业科技发展高层论坛,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思想创新平台。

  加强国内国际科研协作。坚持开放兴院,根据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积极推进全国农业科研协作,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协同攻关、资源共享、学科共建以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和推进全国农业科研工作大联合、大协作。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区域性科技合作网络和科技转化示范平台,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效果。通过实验室共建、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科技人员交流及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提升我院科技创新及相关工作国际化水平。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把党在新时期关于科技和农业科技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我国古老的农业文明、现代科学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文化建设与农业科技发展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核心价值和优良传统,积极营造扎根“三农”,以人为本、以研为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