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的希望与挑战
摘要:2012年2月11~17日,中改院组团赴南非考察,先后与斯坦凌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开普顿大学、南非经济政策研究所、南非非洲研究院、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南非代表处、南非总统府经济监测与评估部、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官员与学者进行交流讨论。
2012年2月11~17日,中改院组团赴南非考察,先后与斯坦凌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开普顿大学、南非经济政策研究所、南非非洲研究院、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南非代表处、南非总统府经济监测与评估部、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官员与学者进行交流讨论。
一、南非悖论:问题丛生却社会相对稳定
南非学者毫不掩饰南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低增长、高失业、贫富悬殊等突出问题。但他们也强调,尽管有这么多严重问题,南非社会却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未来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也很低。
1. 低增长、高失业、贫富悬殊
(1)低增长。2010年南非GDP同比增长2.8%,201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3.2%,增速逐季下降。回顾1995年以来南非的经济增长速度,最高为5.6%(2006年),最低为-1.5%(2009年),经济总体上呈现弱增长态势。
对未来经济增长,南非学者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受不断恶化的欧债危机影响,南非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南部非洲发展银行政策与知识融合部执行主管贾黑德教授(Prof. Mohammed Jahed)预计,未来几年南非将维持2.8~3%的弱增长态势,与促进就业、减少贫困所需要的5~10%的增长,还有较大的距离。
南非的通货膨胀形势也不容乐观,2011年11月份CPI达到6.1%。贾黑德教授认为,由于石油和食品成本的不断上涨,未来几年南非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南非货币当局维持了5.5%的基准利率不变。
(2)高失业。官方统计,2011年底失业率达到24.9%,其中25岁以下失业率为50.5%;到2011年7月失业率为25.7%。陪同我们考察的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南非代表处项目官员图拉尼(Thulane)以及贾黑德教授均认为,南非实际失业率可能超过40%。我们驱车经过茨瓦内中心广场时,看到广场上聚集了一大群青年。司机说,这些都正在寻找工作的青年人,这个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宁可呆在城里找工作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年轻人。
(3)贫富差距悬殊。南非正式公布的基尼系数, 2000年为0.65,2006年上升为0.67。贾黑德教授认为,南非基尼系数实际上达到0.75,已超过巴西成为“世界第一”。
考察时我们发现,南非富裕地区已与欧洲无异。开普顿水头地区(Waterfront)国际化程度高,卫生、环境、购物、治安与服务水准等均为上乘;在空中鸟瞰约翰内斯堡,部分区域家家别墅,户户泳池。但南非全国也遍布着2500个贫民窟。我们在开普顿朗加镇(Lange Township)棚户区入户参观了一个五居室的所谓套房,一个5~6平方米的房间放了三张床,住了三户人家;每间如此,共住了十六户;厨房兼客厅是唯一的公共区域,但与走廊一起在晚上都被充分利用以供休憩之用。整个棚户区的卫生状况相当差,遍布着生活垃圾和一些未清理的建筑垃圾。带我们参观的年青导游斯威(Siviwe)是朗加镇本地人,他说,与过去相比,我们看到的这个贫民区,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毕竟政府还提供了水、电等服务。
2. 社会成员的预期与希望
(1)社会不会出大问题。贾黑德教授数次用肯定的语气表达这一判断,其理由是:第一,南非是一个年轻的民主国家。相对于种族隔离时代,黑人权利得到保障,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二,南非社会组织多,能够有效代表中下阶层利益,而且政府也愿意倾听底层声音;第三,白人和黑人融合正在推进。斯威告诉我们,这里的贫民区尽管非常贫穷,但治安良好,最多也就是小偷小摸,当地社区基本上可以通过民俗处理而无需警方介入。
(2)对南非未来有信心。导游斯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读完中学后,在当地社区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导游课程学习,毕业后自己成立了一家旅游服务公司,从一介贫民成长为中等收入者,改变了其父辈贫穷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做公益事业,帮助社区的黑人儿童。我们入户参观了一家陶艺手工培训的社区就业指导中心。与我们交流的当地居民普遍认为,现在底层民众、尤其是黑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大家都愿意进城来寻求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多的黑人经济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他们对南非未来有比较好的预期。南非有学者则认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庞大的内部市场以及完善的金融和专业服务设施等,使得各方对南非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南非前总统府部长帕哈德博士(Dr. Essop Pahad)辞职下海创办了《思想者》月刊(The Thinker);总统府经济监测与评估部副部长兼总统经济顾问赫尔胥(Alan Hirsch)教授在与我们交流中也表达了回开普顿大学做教授的愿望。
(3)社会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南非消费率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2000年以来在80%以上,2009年为81.9%。贾黑德教授说,南非高消费主要不是奢侈品消费,而是食品和交通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消费。图拉尼告诉我们,由于政府提供基本社会福利,只要有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年轻人就有乐观预期,就敢消费。他进一步说,南非路上跑的车,约80%是通过银行按揭购买,年利率达到9%。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南非市场新车销量增幅达到16%。
[page]二、希望与信心源于转型带来的制度保障
如果发展呈现高增长、低失业、贫富差距的特征,社会稳定,居民对未来预期乐观,并不奇怪;但在低增长、高失业、贫富悬殊的南非,人们也有一定的信心和相对乐观的预期,则值得深思。就这个问题,我们多次与南非学者和市民深入交流。他们说,1994年的大转型在政治上彻底打破了种族隔离制度,建立起真正的民主体制,使广大黑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发展机会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逐步扩大。尽管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转型后基本制度是稳定成型的,正是这个稳定成型的制度带来了稳定的预期和信心。
1. 公民基本权利
1994年大转型后,南非法制化进程相对较快,目前已经建立起基本的民主法制体制,黑人享受和白人同等的基本权利。
(1)宪法法院。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工具是1993年南非设立的宪法法院。赫尔胥在与我们交流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宪法法院的作用:它对各级政府的政策进行是否违宪的评估并做出判决,被判定违宪的政府政策将没有任何效力。
(2)公民财产权。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南非的公民财产权得到了切切实实的保护。第一,公民的居住权受到法律保护。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两边有大量的棚户区,这是南非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图拉尼和赫尔胥告诉我们,消除种族隔离后,黑人来到城市,不愿意再过种族隔离时代那种远离家庭的单身生活;但他们很难在城市租房或购房,就在城郊空地上建起廉价棚屋,并慢慢形成城市新移民的临时定居点。地方政府意欲拆除,当地居民诉诸于宪法法院。宪法法院的裁决是,可以拆除棚户区,但地方政府需要为受影响的居民另外提供住所,以保障其居住权,否则不得拆除。第二,非正式商业资产也受到法律保护。我们在朗加镇考察时发现,街道两边有许多临时商户,其中有一部分占用公共人行道,在上面建起临时店铺。这些个体户通过销售水果、羊头等日常用品获得微薄收入。地方政府一度要拆除这些占用公共空间的非法商店。但当地居民提出,要拆除可以,但必须保障这些人有稳定的可养家糊口的基本收入来源。由于当地政府的弱财政难以承担,这些原本非法的建筑成为地方政府所容忍的灰色建筑。
(3)劳动者收入。我们在交流中与贾黑德教授探讨南非低劳动力成本还能持续多久。贾黑德教授认为,按国际标准,南非确实还有一定的低劳动成本优势,但与中国、印度相比却比较高。主要原因是民间团体在为劳工积极争取权益,就业人口平均工资上涨速度比较快。南非劳动经济学家洛阿内·夏普(Loane Sharp)的研究报告指出,扣除通胀因素后,南非居民工资水平大幅上升,自2000年的44431兰特(约合5776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61645兰特(约合8034美元),上涨幅度达到39%。
2. 发展机会
(1)加大教育投入。高文盲率是高失业率的重要根源。南非文盲率在2005年高达24.8%,到2008年仍达到19.8%。我们在一个购物点购买统一价格的明信片,黑人售货员只会逐一扫描20张卡片,而不懂得利用收银机使用乘法来计算总价格;在机场办理退税,退税人员对操作流程明显不熟悉,花的时间比在欧洲机场的时间长数倍。总体上,南非初级市场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南非学者指出,政府在教育上也出了不少办法,包括实施12年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等。南非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00年就达到4.5%,而且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10.1%,居金砖五国之首。
(2)保障黑人机会均等。2008年南非4800万总人口中,黑人中产阶级已达270万,并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图拉尼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他受过良好教育,在国际组织工作,收入不菲,能支付得起别墅、宝马,还有能力送三个孩子到私立学校接受优质教育。
(3)贫富差距原因明显变化。贾黑德教授告诉我们,1994年以前南非贫富差距主要原因是种族隔离制度;1994年以后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逐步转变到个体能力。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有较高收入,也容易进入主流社会;而教育水平偏低、缺乏技能的黑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收入很难提高,往往需要打数份工来保证家庭收入。数据表明,2000~2011年,南非黑人的平均收入占南非白人平均收入的比重,从15%提高到40%。
3. 基本公共服务
贾黑德教授指出,南非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人,每年大概有4000万人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政府补助。
(1)对黑人给予补偿性福利。出于对种族隔离时代对黑人的不公平待遇,南非给黑人给予了一些补偿性福利。例如,南非政府于2001年开始推行“黑人经济振兴”计划,并颁布“经济授权法案”和“就业平等法案”,使其在开办企业、就业、税收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上享受优惠待遇。
(2)免费提供基本教育和医疗服务。在教育方面,除了免费12年义务教育外,南非还实行了“全国学校营养计划”(National School Nutrition Programme),为所有入学儿童每天提供一顿午餐。社会组织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导游斯威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快乐的大脚”(Happy Feet),给社区儿童免费提供晚餐以及周末午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基本上使儿童能够免费享受到营养餐。
(3)保障贫困家庭最基本的生活。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南非办公室项目官员福瑞兹(Joachim Fritz)告诉我们,南非贫困家庭每月可享受一定量免费的水和电。对贫民区,地方政府保障其水、电、厕等基本服务,保障防火安全。我们在考察中看到,即便是最贫穷的居民区,也有这些简易设施。
保障公民权利、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使南非在面临低增长、高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时,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大部分社会成员仍然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
[page]三、南非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南非学者指出,尽管社会保持了比较好的稳定,但要清楚地看到:第一,南非的社会公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希望是一种相对低起点的公平,低均衡的希望;第二,这种社会稳定是一种有时间期限的稳定。有迹象表明,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长期未能实现承诺有可能会逐步失去耐心;第三,南非政治转型虽已完成,但经济社会转型还有相当多的挑战,种族间的经济融合任重道远。
1. 转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转型中解决
(1)加强与金砖国家联系。南非要通过5~10%的经济增长来解决失业问题,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鉴于目前欧美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南非加强与其他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我们接触的南非学者对金砖国家合作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拉伯(Peter Draper)认为,南非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较快,与中国的资源需求直接相关。斯坦凌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学者非常关注中国的产业转移情况,对中国在南非投资持欢迎态度,并且对中国在南非投资给了具体的建议。
(2)改革教育体制。南非学者告诉我们,目前南非义务教育主要用英语教学,一些黑人孩子从小在贫民区长大,使用的主要是部族语言,在学校很难跟上用英语教学的学习进度,导致辍学率居高不下。我们在考察中也发现,南非很多低收入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多是黑人员工,但律师、会计、医生大都是白人。南非学者也坦承,从多语言的现实出发,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政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扩大就业。南非希望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吸纳就业,解决高失业问题。讨论中,南非学者多次提到2011年11月南非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要在未来20年内实现年均经济增长5.4%并创造1100万就业岗位,将失业率从25%降至5%,基尼系数从0.7降至0.6,逐步消除贫困人口。他们认为,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加上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南非是有可能解决失业问题及由失业带来的治安顽症的。
2. 面临发展道路的重大选择
(1)如何借鉴“中国模式”。 我们在斯坦凌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交流时,中心的学者向我们提出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在非洲发展中,中国模式能起什么作用;非洲可以学习到什么经验;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有企业承担了什么角色等。据我们了解,南非理解中国模式,主要是两点:一是政府主导、政府干预。他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自由经济模式暴露出很大问题,而中国的政府干预很有效果,值得南非学习和借鉴。二是做大国有经济。政府要干预的重要途径是国有经济。据他们介绍,南非拟筹划建立一个类似我国国资委的机构,以统一管理国有资本。
(2)国有化争论激烈。非国大青年联盟呼吁南非矿产、银行等部门国有化。他们认为,尽管南非政治上的种族隔离已经打破,但经济上的种族隔离还没有打破,广大黑人的经济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根源之一在于大量矿产仍然掌握在白人手里,他们要求尽快推进矿产资源的国有化。但非国大内部有不少反对意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穆迪认为,这种争论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有可能降低南非对外资的吸引力。
3. 如何用好战略期是一个重大挑战
南非学者指出,在南非人口结构中,白人仅占9.03%,黑人占比接近80%,加上其他有色人种,占比超过90%。由于这一特定的人口结构,未来10~20年非国大执政地位还很难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但非国大也面临几个大的挑战:第一,非国大在选举时向选民许下的一些承诺,比如解决就业问题等长期没有得到兑现;第二,南非政府的最大问题在于治理能力亟待提高。赫尔胥认为,南非政府总体上是一个弱政府,在治理能力上还相对欠缺。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慢一点,失业率高一点,基尼系数大一点,是很突出的问题,但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动荡。只要基本制度安排有效、合理,能够给社会民众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基本权利的保障、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大部分人就会有希望,就有可能会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