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与基本方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与基本方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增强群众观念,拓宽服务渠道,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群众需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第一信号。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理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宣传工作中老百姓的分量有多重,宣传工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有多高。要按照群众的需求来设定我们的工作目标,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在理论宣传教育上,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用党的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舆论引导上,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及时主动有效地引导社会热点,回应人民诉求,反映人民心声,牢牢掌握各类媒体的舆论话语权;在精神产品创作上,推出一大批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培育一大批人民群众喜爱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上,充分释放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文化创造能量,激活千千万万个文化创造主体,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创造文化、表现文化、参与文化的渠道;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积极拓展载体、途径和手段,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道德文明创建,切实弘扬道德风尚,增强精神力量,建设精神家园。
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推动宣传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群众倾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群众,工作主体在基层。我们始终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让宣传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目前,浙江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85%以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确立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运行高效的目标,加快以基层农村、社区为重点的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最大程度地为基层群众就近享受文化生活创造条件。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必然要求把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心放在基层,构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机制。2011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组织实施了“与时代同行”——2011年浙江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大型采风创作活动,首批400多名作家艺术家分赴全省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进行采风体验。全省各地也都通过组织类似的采风活动,鼓励广大艺术工作者走进基层、深入实践,既锻炼了队伍,又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只有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统一,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我们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强化理论武装,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对于广大普通党员,我们以“百场党课进基层、千名书记上党课、万名党员上讲台”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微型党课”这一基层首创的理论教育新模式,推动党员自觉学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广大基层群众,我们则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通过理论普及、新闻宣传、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坚定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2010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思想大讨论,推出了“从浙江的实践看六个为什么”系列理论文章,以生动鲜活的浙江成就、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深刻解答了“六个为什么”,探索出了一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好路子。
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我们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表现、自我管理。根据城市、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不同情况,积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注重以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群众,让群众联系身边事例谈变化、谈感受,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鼓舞、受到教育。2011年,我们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了红色经典歌曲大家唱、“党的光辉历程”图片巡回展览、“百城万人寻访红色印记”格言短信征集大赛等系列活动,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有效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红色主流。我们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群众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民间设奖、道德点评、道德红榜、公民道德教育馆等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还把“种文化”和“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充分依托和发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集镇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推出一大批文化名镇、文化名村和特色文化活动。我们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文化下乡、“钱江浪花”艺术团直通车巡演等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持续扩大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大力推广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深入实施“彩虹行动”、“文化低保”、“广电低保”等重大文化服务工程,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惠及城乡群众。目前,浙江全省农村活跃着1300多支电影放映队、1万多支业余文保队伍、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以及5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成果的热情日益高涨。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