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确保党对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区域自治,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确保党对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区域自治,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自身特点规律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边疆民族地区历来是敌对势力分化和瓦解中国的突破口,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的斗争长期存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放在首位。为此,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相应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重点是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稳定的必要条件。既要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更要围绕社会稳定抓党建,围绕巩固边防抓党建,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正确把握先进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影响广泛。要善于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部分,借鉴和利用宗教文化中的有益价值,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正确把握党建总体要求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关系。要从边疆地区不同民族的思想、政治、文化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找准边疆民族地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
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
始终高举一面旗帜,坚持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方向。始终高举“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站稳立场、坚定信念为根本,突出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央关于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开展“新边疆、新发展、新生活”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健全民族工作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深化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坚决打击利用宗教从事分裂破坏活动。
突出抓好两支队伍,不断壮大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力量。一是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抓好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突出考察在反分裂斗争中的现实表现,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提升党组织带头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处突维稳和做群众工作的“三种能力”。如拉萨市利用北京市和江苏省对口援助的有利条件,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训任务纳入对口援助内容,健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带头人岗位目标责任和考核激励制度,采取组织定目标、自查找差距、群众评不足、整改看实效“四步”工作法,加强对党组织带头人履职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二是以发挥先进性作用为主线,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和社区,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创新管理方式,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认真总结推广民情日记、公开承诺、结对帮扶等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发挥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着力夯实三个基础,切实打牢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一是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夯实思想基础。如拉萨市进一步深化寺庙法制教育、学校德育、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深入农牧区、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寺庙,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二是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夯实组织基础。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基础上,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领导班子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三是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夯实群众基础。把各族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如拉萨市深入实施“城乡党建结对工程”,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党员与群众结对关爱的“三结对”为抓手,帮助党员和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致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围绕转变机关干部作风,不断完善市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片包村制度,在乡镇(街道)干部队伍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活动,明确干部岗位职责,促进联系服务群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四议两公开”做法,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效解决了一些乡村长期存在的各类矛盾和突出问题。
全面落实四种保障,为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一是政策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如研究制定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政策文件,支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的政策措施,从边疆民族地区村居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特殊政策等。二是人才智力保障。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场所、资金、师资等缺乏的问题。三是经费物质保障。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物质保障机制,着力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四是服务管理保障。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如拉萨市建立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党员,帮助生活困难的党员,扶持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运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技术和手段,帮助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收到了很好效果。
(作者:中共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委常务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