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诚信引来金凤凰——贵州省开展诚信农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2-02-16 11:16 求是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农民,作为人口最多的群体,其诚信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涉及食品安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加强诚信农民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意义十分重大。

  一、为什么要开展诚信农民建设 

  诚信农民建设来源于农民实践的推动。2004年,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养鸡项目。但是,由于农户不守信用,悄悄从市场上买回鸡苗,利用企业提供的饲料喂养,获取额外利益,使这家企业不得已离开了新店镇。后来这家企业被百花湖乡请去,由于百花湖乡农民诚实守信,养鸡项目迅速发展起来,农民增收、企业发展。清镇市抓住这件小事,在全市开展了诚信农民教育活动,使大家清醒认识到,农民要致富,就要走市场;走市场,就必须讲诚信。由此拉开了诚信农民建设的序幕。

  2006年,省委省政府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清镇市的经验,结合农村金融环境整治活动,部署了在安顺市、清镇市、贞丰县等10个县市开展诚信农民建设试点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诚信农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委、省农信社等多个部门参与,分工协作,精心组织,统筹推进。试点市县先后出台了《关于以诚信农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意见》、《关于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诚信机制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组织开展诚信农民创建活动。

  诚信农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村是一个弱势区域,农民是一个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的群体。农民要想致富,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必须靠诚信。农村要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产业化,必须吸引资本,这也得靠诚信。清镇市就是因为农民诚信,世界各地种菜的都来了。裕东公司的菜卖到伦敦,一斤要1.4欧元;香港的新昌源公司到长顺县种西兰花,每亩产量有6吨,拉到香港市场每斤5元,亩产值6万元;惠水县种韩国萝卜,每亩地产8000斤到15000斤,每斤7.5元,一亩地的产值在6万元以上。只要有诚信,贵州就是寸土寸金。从农村和谐稳定角度看,如果在农村社会管理和邻里交往中,农民都诚实守信,会化解很多矛盾纠纷;如果农民都信守法律,形成公正的司法环境,农村社会治安就稳定;如果在农村经济往来中,农民都信守合同约定,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农村经济就会快速发展。所以,保持农村和谐稳定,必须抓好诚信农民建设。

  诚信农民建设是维护中国食品安全的需要。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个大问题,如果今天奶粉中发现三聚氢胺,明天猪肉中发现瘦肉精,后天蔬菜中又发现重金属残留,市场非乱套不可,社会将不得安宁。抓诚信农民建设,就是要从产地抓起,让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让大家信得过、靠得住,创造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

  二、贵州诚信农民建设的具体做法 

  实行“三位一体”建设。贵州省在诚信农民建设中,始终坚持党政主导、企业主推、农民主体,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让诚信农民不只有荣誉,还可在小额贷款、项目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得到实惠。在培育诚信农民的同时,推进政府诚信,铸造诚信企业,实行“三位一体”建设。清镇市围绕诚信农民建设,对党政部门的诚信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率在95%以上的进行奖励,85%以下的进行惩戒;对诚信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和贷款扶持,对失信企业视情况吊销执照,追回扶持资金,进行法律追究;对农民诚信,制定了15项100条标准,达标者发放无担保贷款,给予利率优惠,优先享受政府贷款贴息和项目资金扶持。2011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13.7亿元,是2006年的近6倍;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不良率仅为0.64%,较2006年下降8.1个百分点。安顺市积极为诚信农民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12月底,累计发放外出创业贷款10549笔2.12亿元,返乡创业贷款13557笔3.1亿元,支持发展中小企业203户1.68亿元,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和谐发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帮助金融部门清收旧贷款,打击逃废债行为,整县推进农村金融信用县建设,2011年全县农户贷款余额11.6亿元。同时,全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共创建信用组2.7万个、信用村4484个、信用乡镇206个。

  重点突出“五项内容”。贵州省开展诚信农民建设,主要内容是教育农民诚信于党和政府、法律法规、市场准则、金融支持、合同约定。一是教育农民在享受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同时,坚信党的领导,为党和政府分忧。二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执行村规民约,做到行为文明、行事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守法诚信得扶持、失信违法受处理”的良好氛围。三是教育农民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互惠互利开展竞争,以质取胜创建品牌,以诚信立足于市场,不掺杂使假,发展诚信经济。四是教育农民学习金融、了解金融,确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农民诚信快致富、政府诚信求发展”等观念,按期还贷,按时付息,不拖账赖债,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五是教育农民遵守合同,严格履约,不单方撕毁合同。即使是口头协议,也做到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围绕诚信农民建设的“五大内容”,贵州省重点抓了三项工作。第一,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宣传教育,普及诚信知识,倡导诚信观念,引导农民进一步增强诚信自律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第二,健全信用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整合金融、公安、民政、社保、农业、卫生、税务、工商、质监等各方面资源,搭建诚信记录平台,为加强诚信管理提供基础支撑。第三,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和失信行为进行惩罚,使失信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如对于金融、商业、社会服务机构,要根据企业信用记录的好坏,在金融服务、工程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不同待遇。

  把握好“四个结合”。诚信农民建设的成效,必须体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体现在农民素质的提高上,体现在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上。第一,把诚信农民建设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通过诚信农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引导金融资金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第二,把诚信农民建设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农民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诚信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载体。农民诚信于党委、政府,前提是党委、政府诚信于农民。否则,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委、政府诚信于农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这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三,把诚信农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结合起来。必须以诚信农民建设为载体,着力培养观念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第四,把诚信农民建设与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党风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党风的好坏决定社会风气的好坏。只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诚信农民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三、几点启示 

  从贵州省开展诚信农民建设几年的实践看,主要有三点启示:

  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企业带动,需要金融支持。由于诚信缺失,造成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造成呆坏账多,使得企业不愿入驻农村,也使得农民贷款困难。通过诚信农民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聚集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所需要的项目、资金、市场、技术、管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企业带动和金融支持等关键问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诚信栽下了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目前,清镇市已吸引贵阳三联、广西大发、广东温氏、众旺食品、香港裕东等30余家龙头企业落户,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5.6%,年均增长13.2%。

  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在农村。一方面,随着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交织,情况复杂,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通过开展诚信农民建设,推进政府诚信,铸造诚信企业,塑造诚信农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与企业之间、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农民群众整体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凤冈县涌现出了村民主理事会等新的自治组织,将“信用”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

  有利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清镇市、绥阳县、织金县等市县通过开展诚信农民建设活动,特别是通过“支部+信用社+专业合作社(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让基层党组织找到了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载体和新抓手。围绕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民生问题,办成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对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处理,并将办理结果与群众直接见面,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增进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理解及工作中的支持与配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同时,基层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对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强党建、促富民、共发展”的目标。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