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水文事业现代化 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今天,水文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水文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今天,水文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水文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趋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水资源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水文事业的基础地位日趋重要,其支撑作用更为突出。新时期、新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促进水资源的开发、管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水文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文事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水文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39799处,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江河湖库、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文水资源站网体系。水文服务已从主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转变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从主要为水利工作服务,转变到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从主要提供实时原始数据服务,转变到加强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更加注重提供水文数据深加工服务。同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为核心的水文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水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水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水文队伍建设成效突出,水文支撑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水文工作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呈现出多发、并发、重发的态势。各级水文部门不断加强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水文信息服务,在防汛抗旱指挥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抗御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期间,水文部门根据天气情况和实时水雨情信息,提前一天准确预报王家坝水文站将出现29.60米的洪峰水位,为国家防总决策启用蒙洼蓄洪区赢得了先机。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突发灾害的抗灾救灾中,水文突击队提供了大量及时可靠的水文监测数据和分析成果,为夺取抗灾救灾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文工作为水资源管理保护提供优质服务。水文部门通过大量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和论证,为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优化配置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水文部门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分析,努力推进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为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饮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应急调水,西北生态脆弱河流下游生态调水,白洋淀等水域应急补水,以及桂林、武汉等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等工作中,水文部门强化实时监测,做好分析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在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暴发、渭河油污染事件等引发的供水危机中,水文部门对水量水质进行动态监测,滚动预报,为保障供水安全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水文部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供水安全监测服务。
水文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提供优质服务。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还是调度、运行、管理,都离不开水文基础数据和预测预报服务。在长江三峡工程规划论证和建设中,水文单位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水文泥沙测验、河道勘测、水环境监测、蒸发观测和气象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计算以及水文科研等工作,为三峡工程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在黄河调水调沙中,水文部门充分应用雷达、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等高科技设备与手段,全天候监测,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在南水北调工程,万家寨引黄、大伙房水库输水等区域调水工程,四川武都等水源调蓄工程,“泽渝”、“润滇”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中,水文部门设立专用水文站,开展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监测信息和分析评价成果,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文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多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各级水文部门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公开、交流合作、技术咨询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服务。近年来,水文部门恢复了水文资料统一汇编和水文年鉴刊印,通过互联网等载体向社会及时发布实时水雨情信息、大型水库蓄水情况、地下水动态信息以及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分析等信息,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资料的需求。在涉水旅游区进行河流湖泊水位、流量、水质等信息的监测和预报,使水文工作更多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各级水文部门积极与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合作,以提供水资源信息为基础,积极参与城建、水电、能源、交通等工程建设的水资源论证和评价。跨界河流水文报汛、资料交换、业务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我国同周边国家水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睦邻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进一步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和水生态信息,是做好水利工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性、公益性信息,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文事业发展。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水文工作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立足水利、面向社会,适度超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水文站网体系。按照流域与区域、水量与水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现代化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基本建成覆盖我国中小河流的水文监测体系,在山洪灾害、城市洪水、风暴潮等易发区补充建设报汛站网;在行政区界、水资源敏感区、大中型灌区、供水水源地、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区以及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等区域建设水资源监测站网,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调度需要;在重点河流、湖泊和水生态系统保护试点区建立水生态监测站网,准确评价水质状况和河湖健康状况;在国家粮食主产区、易旱地区、雨养农业区以及水土流失区建立和完善土壤墒情、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满足抗旱、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在国际河流流入或流出界以及在我国境内的干流和一级支流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测站网,满足国际河流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多种类型水文实验站,满足水文科研需要。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进一步增强水文监测能力。提高水文监测自动化水平,改革水文测验方式,逐步形成驻测、巡测、调查、应急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水文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和处理,不断提高水文监测自动测报率;建设水文巡测信息中心和遥感中心,强化巡测、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提升水文巡测能力;依托水文巡测基地及水质监测中心建设,加强应急机动监测设施设备配置,组建水文应急监测队,增强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加强水文应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水文应急监测预案;大力加强雷达、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通信系统;开发山洪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平台,初步建立覆盖2058个县(区、市)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的水文监测预警体系。
深度加工、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快水文信息化步伐。增强基础数据支撑能力,整合现有水文信息资源,构建国家、流域和省三级水文数据中心,完善水文、水质等各类水利信息数据库,建成集存储、查询、发布、分析、应用于一体的全国、流域及省级水文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各类水文信息服务产品,建设全国洪水、山洪、旱情、水资源预测预报及分析评价系统,水质评价与水生态预测系统,防汛抗旱水情、旱情会商系统和气象应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遥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等。完善水利通信网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深化水文水资源信息研究,不断提高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与精确度,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立足水利、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水文服务领域。深化为水利发展服务,加强水文测报工作,强化监测与预警,切实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供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等水质监测分析,积极开展水生态监测;加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预警,强化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大力拓宽社会服务领域,适应交通、航运、铁路、农业、城建、环保、旅游等领域对水文工作的需求;大力推进各类业务系统的智能化、可视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主动、及时、优质、高效的水文信息服务。
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进一步深化水文行业改革。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逐步解决目前省级水文机构配置不合理问题;健全地市级水文机构,积极推动各地设立县级水文机构,逐步形成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五级水文机构管理体制;推动地市、县级水文机构实行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体制,解决水文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积极推进水文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和稳定水文队伍。
立足长远、注重持续,进一步加强水文基础工作。加快完善水文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与水文条例配套的水文规划、水文监测与预报、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和使用审查等规章建设,加快制订和出台地方法规。加强水文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在水文水资源信息理论与应用技术、水生态监测分析评价体系、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加强水文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水文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制订和完善水文技术标准体系,统合健全全国水文技术标准,特别是水文仪器设备计量认证标准与制度。加强基层水文基地建设,提高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水文事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塑造行业良好形象,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共同努力,合力推进。
(作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