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中心不动摇 科学发展创新业
摘要:近年来,天津市委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攻坚战。
近年来,天津市委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攻坚战,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探索了一条具有天津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5年多来,累计实施了1120项、总投资2.09万亿元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5万亩,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6%。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扶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2.52%。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1000多家企业。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步伐,三个层面统筹联动协调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9个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区生产总值达到5030.1亿元。有效整合中心城区资源,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服务业比重达到81.3%。各郊区县统筹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居住社区联动发展,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确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编制了119项重点规划和一批专项建设规划。连续四年累计奋战900天,进行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颁布实施《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初步形成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300天。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组建了滨海新区行政区,顺利完成市委机构调整和市政府机构改革,市级审批事项缩减一半以上,审批效率提高了45%。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达917家,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24%,投融资平台由115家整合为41家。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5.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要国际性会议和活动。2010年天津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8.49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
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巩固发展。连续实施五个20项民心工程,人民群众从多方面得到实惠。“十一五”时期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405万平方米、33.5万套,为4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新增就业18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10.4%,城市低保标准由2006年的265元提高到2011年的48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590元提高到1160元。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统筹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平安天津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科学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每年举办读书会,持续开展16个区县互看互比互学活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在干中锻炼、选拔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和竞争性选拔力度。2010年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任用局、处级干部分别占同期提拔同职级干部总数的45.3%和45.1%。精简会议活动,改进工作作风,形成了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社会环境。
“十二五”是天津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要紧紧围绕“主题”和“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基本实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目标功能定位,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格局,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坚持科学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坚持科学发展不松劲,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三次产业在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坚持不懈抓好高精尖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构建符合天津实际、具有比较优势、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全面提高服务业规模、层次和水平,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加快自主创新,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由“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转变。
坚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完善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郊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发挥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完善总体规划、城区规划和功能区规划,建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基地,推进海港、空港、保税功能向腹地延伸,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实现生态宜居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展现具有天津鲜明特色的城市风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高水、电、热、气、运等城市保障能力。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提高全市人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水平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生态市建设新的3年行动计划,强化资源节约管理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努力建设绿色天津。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继续实施每年20项民心工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更好地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海河教育园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文化强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致力于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天津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好用好管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加快体制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坚持改革开放,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的优势。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新3年实施计划,深化行政管理、土地管理、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完善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积极作为。
坚持惩防并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永葆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