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文化体制 文化总论

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2011-12-16 17:18 求是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各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各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意见。上海将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和世博会后续效应,主动承接国家重大文化战略任务,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上海文化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努力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力争使上海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在推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走在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的文化建设要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体现创新驱动,体现群众参与,体现开放合作,体现协同推进,体现地域特色。具体而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文化发展道路上更加旗帜鲜明。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做强做大主流媒体,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党和政府主流声音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把坚持正确导向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领域各项工作中,确保宣传文化阵地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当前,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宣传文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城市精神是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让“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使之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宣传上海市委全会提出的崇尚正义、维护公平的公正理念,互相尊重、和睦友善的包容态度,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诚实待人、守信互信的诚信品德,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并形成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加强原创作品生产是体现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特别重视推进“新品、优品、精品”创作,推动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的文学、影视、音乐、美术和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让上海成为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原创基地。我们将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推进几项重点创作工程:一是重点文学创作工程,扶持重点文学刊物,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学精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重点影视创作工程,实施上海电影产业振兴计划,发展影视剧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电视剧创作,提升电视剧质量和产量;三是重点舞台艺术创作工程,扶持文艺院团原创,加强优秀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和传承,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四是重点美术创作工程,完善公共美术设施,实施上海历史文脉工程,推出一批美术精品;五是重点图书出版工程,扶持科普、文学和社科名作出版,注重本土题材挖掘,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上海原创”。

  二是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上更加保障有力。上海要把继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作为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工作。最近,市政府已决定新建改建一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中堪称“大手笔”的是,把世博园区中最好的建筑拿出来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在原世博园区形成一个新的文博区块。这包括:将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将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上汽—通用馆改建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新建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此外,还将建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统筹规划世博浦西园区文化项目,筹备建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二期等大型文化项目。这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后,将大大提升上海的文化硬件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对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要重视与大型居住区和新城镇建设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世界水平,真正让全体居民享受到一流的文化民生保障。

  三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更加开放包容。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做强做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的开放,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汇聚海内外力量,鼓励引导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在上海竞相发展。以“创新、融合、提升”为主线,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确立文化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各类文化人才创业创造的热土、共存共荣的港湾。

  上海的文化建设要努力传承和发扬开放、多样、求新、务实的文化特色。要力争到2015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