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和谐
摘要: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和谐有赖于建筑的和谐,建筑应与城市、环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城市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综合美,这种美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和谐。环顾我国的城市,像丽江、平遥这种规模不大、能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少之又少,大多数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生长的。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和谐有赖于建筑的和谐,建筑应与城市、环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事物多样性共存的最佳形式,是美的基本原则。建筑和谐有两个层次:一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说的是人而非建筑,但也有一般意义,“和”是指不同因素的统一,这就是和谐;“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统一,也就是一律。在建筑艺术上,我赞赏前者,提倡和谐,反对一律。二是“唱和相应”。《新书·六术》言:“唱和相应而调和”,意即虽然音调有高有低,然只要有主次、有节奏、有旋律地“调和”起来,便可成为和谐之乐。这是讲不同的因素怎样才能从“和”而“谐”,达到“和谐”的境界。我认为,建筑艺术应当先是“和而不同”,而后达到“唱和相应”。
当前,我们城市建设的程序大体包括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详细规划、建筑设计三个阶段,那么,建筑和谐的理念怎样贯穿其中呢?
首先要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新老分区上,做到各展风采,互不干扰。如巴黎强调了在老城区保持历史传统风貌,而在新区不断兴建现代建筑。莫斯科是在保持老城区风貌的前提下,各个不同时期圈层式地向外拓展新区。罗马则是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另外选址建新城。上海也是在老城之东开辟浦东新区,老城之西兴建虹桥新区,三区各展风采。
其次要体现在分区详细规划中的要素和谐上,做到统中求变、凝聚特色。这里所说的要素包括建筑风格、色彩、尺度、体量、功能等。威尼斯是这方面公认的典范。这座城市规定住宅一律采用红瓦坡顶,墙面采用米黄、棕色、红色、深米黄、深棕色五种涂料,而教堂一律用灰石贴面、高大拱顶,使整个城市主从有序,重点明确、变中有统。西安在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控制,对实现西安城市建筑的和谐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再次要体现在对建筑的精心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传承创新。建筑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的建筑要分类对待。对于无特定要求的现代建筑,要突出现代生产技术与功能的“产品形式”,强调建筑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于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有法定要求的,要按照法定要求来设计,没有法定要求的,就要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式、风格、色彩、尺度等方面与保护对象和谐共生。对于复建古迹与重建历史名胜,其设计尤其要注意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之间保持和谐。
总之,和谐是对建筑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判断一个城市的建筑是否先进和美观,要看它们创造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是否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自身的社会凝聚力,而建筑的和谐是实现这些的前提条件。
(作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