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安徽文化发展新路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地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地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兴皖理政”的重要职责,摆上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事业产业两翼腾飞、主业辅业齐头并进、城市农村统筹联动的生动局面。
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省委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根本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一中心环节,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展开、梯度推进,创造了非改革试点省份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以2005年底出版集团整体转企为标志,在全国较早完成了出版发行改革任务。出版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组建时就实现整体转企的文化企业,发行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完成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到去年6月底,全面完成了“三局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出版、发行、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电台电视台合并、省级党报发行、重点新闻网站、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单位、影剧院、演艺院团等方面的改革任务,401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2000多人转换身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普遍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基本建立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适应文化科学发展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机制。
骨干文化企业迅速崛起。一手抓转企改制,一手抓资源整合,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相继组建省属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文化产业龙头阵容初步形成。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5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出版集团连续三次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时代出版、皖新传媒分别成为同行业主业整体上市“第一股”。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探索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由原来单一党报,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十报三刊一网站”的综合性传媒集团。新组建的安徽演艺集团、广电传媒产业集团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各地也整合资源,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实现新跨越。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加快要素集聚。2005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比重已达4%左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亮点。强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550多个项目进入省“861”重点项目库,已建成和在建项目194个、完成投资400多亿元,已建成和在建园区(基地)52个、入驻企业360多家。积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培育动漫、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加快建设,动漫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整体境内外招商,签约326个项目,协议引进资金137亿美元,项目履约率达52%。与多家国家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授信560亿元。成立了安徽文化产权交易所、版权交易中心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全省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到2万多家,儒林书业公司、经纶文化传媒集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一流方阵。全省民营演艺团体达1600余家,年演出40多万场次,总收入6亿多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最近几年,省委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推出了一批“三性”统一、“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5年来,253部文艺作品获各类全国性大奖。“华表奖”获奖影片《十八个手印》、《农民工》双双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国产新片。话剧《万世根本》与黄梅戏《雷雨》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与电影《人民至上》一起入选建国60周年献礼重点作品。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开天辟地》被列为庆祝建党9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10部新拍剧目。在前不久揭晓的第28届飞天奖、第14届华表奖上,电视剧《新安家族》获飞天奖,电影《第一书记》、黄梅戏高清电影《六尺巷》分获华表奖提名奖。另外,以“讴歌建设者、赞颂新成就”为主题的“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以及面向“三农”的“中国农民歌会”,更是成为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改善。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统筹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大面积免费开放。农村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加快推进,提前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目标。以拥有亚洲最大演播剧场为代表的省广电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地标。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特色纷呈,马鞍山中国诗歌节、安庆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铜陵安徽民俗文化节等影响广泛,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文化“走出去”成绩斐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贸易,大力实施文化外向拓展工程,大外宣格局初步建立。着力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多次组织开展“中外记者看安徽”大型系列采访和在国外举办“安徽电视周”活动,省电视台国际频道落地欧、美、澳三大洲,外宣窗口阵地发展到21个,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赴4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艺术表演、文化展览、文化周等活动,仅文艺演出就达到4280多场,安徽杂技团还长年在美国驻点演出。精心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出版集团五年累计输出版权1424种,是“十五”时期的13.2倍;在不久前的第18届北京国际书博会上,该集团又输出版权220项,连续第四年居全国第一;集团在俄罗斯兴建了全国唯一“走出去”的印刷企业,还在斯洛伐克建立了电子传媒产品生产基地,在波兰建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出版社。2005年底组建的华文经贸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公司。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由单纯版权贸易到实物出口、由文化贸易到在境外兴办实体的跨越。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把人才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第一要素,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积极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抓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等急需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全国第一个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设立了工程硕士培养点。放宽视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从国内外、体制外引进人才,省属文化集团引进企业高管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00多名,有效突破了高端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瓶颈制约,明显提升了人才结构,一批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家和实业家茁壮成长。大力优化人才环境,注重把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放在关键岗位上,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
和谐文化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兴国之魂、兴省之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全省人民昂扬向上、奋力崛起的精气神进一步高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发展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实践。主流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安徽朝气蓬勃、开放崛起的崭新形象进一步树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马鞍山成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芜湖、淮北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入选全国道德模范人数由前两届的位居前列一跃为全国榜首,以沈浩、刘丽、胡文传、王现伟等为代表的重大典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安徽文化建设的重要进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结果,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四个到位”的结果。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没有文化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安徽的崛起不光是以经济、科技等为表现的硬实力的崛起,理所当然包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崛起。这种认识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与科学发展和安徽崛起大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重视文化建设。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治皖理政的重要职责,着力构建齐抓共管、合力共为的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列入历年常委会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把公共文化事业列入民生工程,把文化建设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量化考核体系。各市都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省形成了指挥有力、高效运转的组织领导体系。
三是政策支持到位。几年来,省里先后下发20多个文件,在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的同时,从安徽实际出发,对文化改革发展涉及到的各种突出问题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形成了鼓励改革、支持发展的政策导向。
四是工作措施到位。坚持以硬措施建设软实力,召开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明确提出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组织专项督查推进落实。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省、市各部门把文化建设当作“分内事”,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讲规定更重实际、讲程序而不拘泥,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当前,安徽文化建设已经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在奋斗目标上高定位,在工作谋划上宽视野,在措施推进上大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居于全国前列,不断拓展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