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记中改院
摘要:他们,从不参与学派论战、名利之争,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20年坚持做一件事——改革;他们,20年间提交决策层140余份政策或立法建议,出版200余部专著,发表1400余篇论文,主题集中在两个字——改革。
他们,从不参与学派论战、名利之争,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20年坚持做一件事——改革;他们,20年间提交决策层140余份政策或立法建议,出版200余部专著,发表1400余篇论文,主题集中在两个字——改革。
坚定改革信念,执着改革研究,服务改革决策,推动改革进程,将当代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结合,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年发展历程中,坚持不渝的追求和实践。
担负时代责任直谏中国改革
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在大特区海南成立,从那时起,南海之滨扇动的蝴蝶翅膀,屡屡在全国掀起改革风暴。
迄今只有50多人、偏居边陲的中改院,却自觉担负了直谏中国改革的重任。20年来,紧扣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改革时代不断奉献智慧成果,赢得“中国改革智库”的美誉。
他们率先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建议;率先作出我国社会已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过渡的重要判断;率先建议实现发展方式的二次改革与二次转型;率先建议我国应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导向;率先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等。
这些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建议,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层所采纳,写进了党和政府的文件,有些成为制订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逐渐形成共识,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社科奖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说,中改院能够及时发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快速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对策建议。
中改院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传播中国改革实践、引进国外先进改革理念、经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智库鲜明的国际化特色。
他们长期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课题和中德政府双边合作项目,与德国、挪威、英国、美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20年来,举办了72次改革国际论坛,受邀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学术会议300多次,向决策层提交国外考察报告近百份;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定期举办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中挪社会政策论坛,发起建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改革政策研究机构对话机制、中国—德国—巴西发展方式与发展合作交流对话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一个成功的智库应该有五种影响力——决策、学术、国际、媒体和公众,中改院在这5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曾有人问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你成天忧国忧民,也不当官,却老是向上‘奏折子’,动辄改革,言必转型,图的是什么?”
迟福林告诉记者,改革开放时代,需要有一批人担负起社会责任,中改院自觉把促进改革、服务改革作为全院员工的责任所在,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改革使命感,是中改院团队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支撑中改院20年不计名利、不避风险从事谏言改革的精神力量。
服务时代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代言人民利益、推动中国改革,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是中改院人的共识,也是中改院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导向。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改院的研究工作走出了象牙塔,真知灼见来源于深入基层的调研结果,来源于对社会脉搏的准确把握。
从建院开始,中改院就把“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当理论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期限问题展开隔空争论的时候,中改院却派出调研团队前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农村实地考察,面对面听取农民的诉求,形成了“关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60条建议报告”,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被决策层采纳,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迟福林介绍说,中改院通过基层调研,发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滞后,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将现实问题理论化后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观点。
服务于改革决策和实践,是中改院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他们参与了国家“十二五”改革规划、“十二五”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与行动方案制定,为多个国家部委、20多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提供改革政策咨询。
中改院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在媒体和公众中的传播。为凝聚改革智慧,促进改革共识,打造了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国改革形势分析会、中国改革调查系统等品牌学术交流载体,召开国际性、全国性研讨会190多次,与会国内外著名专家、政府官员累计近4万人次。
回顾中改院20年成就,迟福林表示:“改革研究必须和改革的土壤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知识分子的个人价值必须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
中改院海南研究所有5名研究人员,所长夏锋30出头,其余成员都是20来岁女孩,2008年来,却承担了海南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西沙群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国际旅游岛政策需求与体制安排》《海南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体制政策创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海南地方性商业银行研究》等政策咨询报告,显示了令人惊叹的团队能力。
海南省代省长蒋定之赞誉中改院说:“小机构贡献大智慧、软科学贡献硬实力。”
[page]以创新精神探索中国智库建设之路
建院伊始,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中改院名誉院长的陈锦华就提出,用改革的办法办研究院。
中改院在成立之初被定为正厅级事业单位,有30个财政事业编制,但仅过半年,中改院就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吸收政府机构、国内大企业为股东,转型为中国第一家非盈利性股份制研究机构,走上自主研究、自担风险、自求发展之路。2009年,中改院又获得中编办批准,成为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法人,保证了在官方背景下发挥独立研究作用。
铁交椅、铁饭碗没了,却换来中改院的机构、研究、人事独立,遵循中央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客观地开展改革研究,形成智库发展的体制优势。
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创造了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研究运行机制。小机构,就是中改院机构和人员少而精,长期以来,中改院工作人员保持在50多人;大网络和国际化,就是向国内外专家开放研究平台,站在国际视野研究改革问题。目前,中改院建立了3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3830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专家队伍,参与中改院具体的课题研究,迄今参与中改院改革研究工作的国外专家学者共有2000多人,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中改院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研究体制,使之事实上成为我国改革政策研究的组织者。
迟福林说,在改革中中改院人牺牲了个人地位和名利,但独立的社会化研究管理体制,使中改院能够公正、客观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避免成为附庸和阐释、附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