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胀重在改革突破(一)
摘要:编者按:“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于2011年6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峰会以“全球经济治理:共同责任”为主题,探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推动各国共同承担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责任。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分论坛四“全球经济治理与智库作用”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全球经济治理挑战与智库的责任、全球经济治理与智库对话交流进行深入探讨。迟福林院长在会上提出,改革不突破、通胀难治理,并指出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不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而且需要改变和放弃。
编者按:“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于2011年6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峰会以“全球经济治理:共同责任”为主题,探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推动各国共同承担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责任。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分论坛四“全球经济治理与智库作用”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全球经济治理挑战与智库的责任、全球经济治理与智库对话交流进行深入探讨。迟福林院长在会上提出,改革不突破、通胀难治理,并指出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不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而且需要改变和放弃。
对于转型国家来说,治理通胀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前不久,我去越南访问,越南的通胀4月份同比增长17%,大大高于年初确定的7%的控制目标,持续通胀已成为越南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当前通胀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认为,中国治理通胀,在关注短期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通胀形成的体制因素。就是说,治理通胀重在改革突破。这里,有3个问题提出讨论。
投资膨胀是不是通胀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投资冲动都很大,抓项目、赶速度是一个普遍的倾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GDP增长预期性目标是7%,而31个省市区提出的目标平均达到10.5%,高出全国规划目标的50%。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下,投资过热怎么可能避免?我国投资率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基本保持在40%以上,2009年达到47.7%,2010年达到48.6%,2011年投资过热的趋势仍然相当明显。投资过热,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中长期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也使治理通胀的难度不断加大。
有效治理通胀是否需要经济增长方式尽快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从中国的情况看,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稳定的战略性选择。这就需要把短期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与中长期实现消费主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要提高消费率、实现消费主导,关键是不是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长期膨胀,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虽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新阶段,它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的长期持续膨胀,导致一系列结构性失衡,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相当多的体制性约束。为此,约束政府的投资冲动,就要下决心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努力消除通胀的体制性因素。
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主论坛的发言稿,2011年6月26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