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0-12-22 10:14 陕西日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走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我国的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在许多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比,我们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社会成员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因而,引起了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走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我国的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在许多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比,我们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社会成员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因而,引起了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段话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更是对政府职能本位的重申。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区别,关键在于政府专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机制上来看,那些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服务项目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充分供给。《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应该更多地提供 “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一般性的公共服务。那些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内容,如公民就业、社会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公共环境、义务教育等等,则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虽然可以有各种提供方式,但责任在政府。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对政府职能本位的回归做出了明确要求。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也在提高,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城镇化推进以此引起的住房、就业、养老、医保、教育、安全、老龄化加速,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履行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全覆盖,如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养老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通过塑造服务型政府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如何通过塑造服务型政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除了在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形成规范、合理和可持续的公共投入机制及投入水平正常增长机制,以及如何改善支出结构和方式等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塑造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将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途径;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价;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