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中改院资料

未来五年新兴经济体转型与变革提速——中国“十二五”改革国际论坛综述(四)

2010-11-15 17:34 中改院

摘要:在本次论坛上,外方专家就未来五年新兴经济体的转型与变革参与了交流。会议讨论了后危机时代的各国经济形式,介绍了新兴经济体面对危机的转型和改革,强调了区域合作对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

在本次论坛上,外方专家就未来五年新兴经济体的转型与变革参与了交流。会议讨论了后危机时代的各国经济形式,介绍了新兴经济体面对危机的转型和改革,强调了区域合作对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

一、未来五年新兴经济体转型与变革的压力逐步增大

未来五年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多变数,经过多年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开始凸显。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尔夫•郎哈默尔指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欧元区国家仍处在主权债务危机和未来石油危机的阴影笼罩之下,拉美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全球经济增长复苏需要更长的时间。吉尔吉斯斯坦政策分析联合会会长阿萨马特-迪卡巴夫提出,资源、人口和技术变化推动了新的格局的形成,各国在资源领域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强,各国人口变化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突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已经到来,正在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巨大考验。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首席执行总裁艾森•布莱特总裁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内在巨大的转型压力,比如俄罗斯面临技术创新放缓、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腐败等社会问题;巴西这些年经济增长率低于5%,就业问题再次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仍然较大。

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发展政策与战略规划司司长施巴尼•斯温指出,印度虽然在危机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加剧,妇女和弱势群体等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较为突出。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武智成提到,越南虽然这些年经济增长较快,但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首先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不高,增长主要依靠公共部门投资拉动而不是技术进步,而公共部门投资比私人部门投资的效率低。其次,贫困和收入差距问题正在凸显。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绝对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农民工正在成为城市中新的贫穷群体;收入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贫富差距有可能达到数十倍以上。第三,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过去四年的通货膨胀率很高(2007年为12.6%;2008年为20%;2009年为6.7%;2010年为8.5%),此外,资产泡沫、贸易逆差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蒙古国家发展创新委员会发展政策与战略计划司司长巴特呼勒坦言,国际金融危机使蒙古宏观经济和产业部门受到严重冲击。2009年,蒙古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赤字占到GDP的10%,汇率比危机前贬值了50%,失业率节节上升。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部代理国务秘书、副部长阿布迪古洛夫指出,吉尔吉斯斯坦的发展面临内部冲突、贫困人口和私营部门改革等挑战,转型更为现实迫切。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内阁下属宏观经济研究院国际关系部主任法霍德•尤拉霍诺夫也认为本国在巩固复苏成果、防止贫困复归等方面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

二、新兴经济体以改革促转型的步伐加快

从外方专家介绍的多个新兴经济体的情况看,以改革促转型是未来五年新兴经济体普遍采取的政策方针。各国有不同的改革思路和侧重点,希望未来五年能够在发展方式转型上有较大的突破。

印度实施“包容性增长”的改革战略。施巴尼•斯温司长介绍了印度“十一五”计划(2007-2012年)中“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制度和政策。“包容性增长”重在强调社会民生和反贫困目标,强调控制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目标,把促进社会公平提到新的高度,旨在把更多的穷人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纳入到经济增长框架中。在规划中,不但明确了包括健康、教育、医疗、卫生、贫困等社会发展指标和人力发展目标指标,也明确了加强教育、医疗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投入和相关改革。通过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国民购买力。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改革重点是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印度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如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规范政府专项支出,建立贫困人口收入信息账户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尽管受危机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十一五”期间保持了8%左右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的投资与储蓄驱动,私有部门发展很快,国际收支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page]

越南以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并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据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武智成介绍,过去30年越南的改革取得的较好的成绩。目前越南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工业化水平和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人均GDP预计达到1160美元;2006-2009年间,越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7%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 1991年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40.5%、23.8%和35.7%,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上升为20.3%、41.1%和38.6%。武智成表示,越南正在制定新的战略规划。未来十年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导向的工业化国家,建立一个文明社会和人民高度参与政治的社会。未来五年是越南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性五年,这期间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应设定过高,最好在6%-7%,最高不超过8%,而社会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和政治目标应当更为明确。围绕这些目标,越南最需要的是同时推进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上重点是推进所有制、市场机制和开放政策的三维改革,在政治改革上重点是提高制度体系的透明度和政府行政效率。

巴西一直在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致力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首席执行总裁艾森•布莱特提到,巴西一直在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新的模式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能力、国民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政府通过建立社会福利政策为1500万贫穷人口提供了资助,保障穷人的基本社会权利,使穷人的孩子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购买力。巴西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马可•卡布拉提到,巴西正试图建立资源环境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一方面,促进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主要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区、发展非耕农业和改善农产品贸易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从2004年至今,巴西碳排量下降了70%左右,单位GDP能耗已经远远低于OECD国家的水平。目前,巴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比重在44%左右,达到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水平。这些年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颇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在于有严格的环境立法和环境准入许可等制度保障。

从外方专家介绍的情况看,在后危机时代,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改善民生为取向的改革政策。

蒙古国家发展创新委员会发展政策与战略计划司司长巴特呼勒介绍,为了促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蒙古制定了《促进地区平衡发展规划》,设计了包括共9类、65个指标来评估地区的均衡发展水平;制定了农村发展指数,衡量农村发展情况并以此确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预算和投资额度。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部代理国务秘书、副部长托昆贝克•阿布迪古洛夫提到,吉尔吉斯斯坦未来几年的发展,首先是通过改革确保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基础教育实现率、五岁以下的死亡率、公共卫生设施等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指标;其次,推进着眼于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善社会民生的改革,努力控制政府的预算赤字、公共债务、通货膨胀等问题;第三,通过公共财政改革,降低税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内阁下属宏观经济研究院国际关系部主任法霍德•尤拉霍诺夫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多元化和有效的社会保障网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最重要的经验,未来几年乌兹别克斯坦将重点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

[page]

三、加强区域合作对新兴经济体的转型与变革至关重要

一些专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值得新兴经济体关注和思考。新兴经济体加强区域合作不仅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也是自身转型与变革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内经济循环无疑是降低风险的另一条途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首席执行总裁艾森•布莱特指出,除了各自在内部积极推进转型,“金砖四国”通过彼此紧密合作以及强调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提高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处商务代表齐普拉科夫•谢尔盖提到,在全球经济前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充分利用彼此经济的互补性,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是实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内部循环的客观选择。目前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外贸已经占到了总外贸的一半以上,2012年俄罗斯即将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俄罗斯应当在技术、交通领域、机械制造业、能源矿产等领域进一步拓展与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合作。尽管不同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的各自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不同,有的国家还在努力免除战乱,有的国家还在努力消除贫困,但是,通过区域合作是抵御风险的重要一环。

专家认为,加强区域合作是新兴经济体转型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区域合作是新兴经济体扩大对外开放中的重点内容,开放格局的转变与内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是相互依托、相互推动的关系。一些专家建议,亚洲地区新兴经济体除了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还可以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多个领域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专家认为,新兴国家正成为世界治理格局中的新生力量。在新的时期,新兴经济体应当积极推进转型与改革,坚持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从而在稳定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