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社会体制 教育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背景综述

2010-11-11 09:24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得以迅速恢复,逐渐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8年4月22日,党中央曾召开过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当时分管教育科技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讲话。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党中央连续出台了有关这两项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背景综述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

【编者按】20107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总结讲话。会前7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党中央、国务院每召开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要颁布一份重要纲领性文献,不断推动全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关于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基本情况、领导同志重要讲话、主文件及调研起草过程,请查询教育部主网站专栏和相关出版物。为了更好学习贯彻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前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背景作一概要介绍,本文于去年曾提交《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参考,现刊发如下,仅供内部参阅。

一、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得以迅速恢复,逐渐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8422日,党中央曾召开过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当时分管教育科技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讲话。197812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党中央连续出台了有关这两项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任务。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领导下,198410月,中共中央成立了由胡耀邦总书记亲自主持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文件起草领导小组(本节简称领导小组),并责成教育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前期草拟工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率领教育部人员深入部分省市和国务院部分部委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构思和一些重大方针政策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同年12月,领导小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和意见》的调查报告。邓小平同志批示:“很赞成。”

文件第二稿问世之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下,又请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参加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起草工作的一些专家对文件做了几次大的修改,形成了第五稿。随后中央办公厅将文件第五稿印发给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征求意见,共收到了近300份书面意见。许多省市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讨论。在1985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和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还征求了人大常委、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此外,在北京还邀请了9位美籍华裔学者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

19854月中旬,根据各地、各部门、各方面人员对第五稿提出的修改意见,经过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教育部的专家们几次修改,形成了第八稿。53,中央书记处讨论了第八稿。会上,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对文件的指导思想作了重要的指示。根据书记处讨论的精神,领导小组又修改成第九稿。513,中央书记处逐段逐句讨论了第九稿,原则上通过了此稿。会后,领导小组又作了一些修改,形成了第十稿。文件广泛吸收了有关方面的许多宝贵意见,最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党对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有效地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决定(草案)》再进行一次讨论。

[page]

(二)会议的议题和过程

19855152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的一次空前盛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主管教育工作的党政领导人,各级各类学校的代表,部分市、地、县和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代表,共608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研究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骤和措施。

在开幕会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就会议内容作了简短讲话,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何东昌就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的起草经过及文件的指导思想等作了说明。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重要讲话,论述了发展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必须改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问题。5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出席闭幕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作了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会后不久,《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本节简称《决定》)于527日发布,新华社公布了全文。

《决定》指出,必须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主要措施是“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第一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上级考查下级都要以此作为考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会议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氛围下,在“文化大革命”后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教育的新需要,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开启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这次大会的标志性成果,是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总纲领,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基础和基本方向。会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工作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阐明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肯定了建国30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事业恢复发展的成效,同时指出,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主要问题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划分上,有关部门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统得过死,学校缺乏活力,而该管的事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系科、层次比例失调。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落后,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page]

2.提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步骤,明确了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将全国各地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分三类地区,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建议制定《义务教育法》。并指出,为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需要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根据《决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如何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在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方面,规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3.决定建立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框架

《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强调“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方面,《决定》提出“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建立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4.推动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学生资助制度改革

《决定》规定,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等三种办法,毕业时分别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按合同规定到委托单位工作”,和“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的制度。这一改革冲破了高等学校招生和就业完全依赖政府计划的体制。《决定》提出“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对师范类和毕业后工作环境特别艰苦的某些专业的学生,国家供给膳宿并免收学杂费;对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以必要补助。

[page]

5.启动了扩大和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进程

《决定》明确赋予高等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任免其他各级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和经费;有权利用自筹资金,开展国际的教育和学术交流,等等。《决定》提出,“对不同的高等学校,国家还可以根据情况,赋予其他的权力”。“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强调“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决定》还规定,“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结构,加快薄弱系科和专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着重加快发展高等专科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制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

二、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党的十三大召开后,面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研究制定一个指导性的教育纲要。从19886月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牵头组成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文件起草的组织协调。7月,研讨小组在北戴河召开有400所左右的大学校长和各省市教育部门的负责人的会议,专门征求对《纲要》起草工作的意见,会议代表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研讨工作从调查研究入手,由专家组成的若干专题调研组负责教育战略、各级各类教育、农村教育、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研讨小组直接召开研讨会,听取地方和部门教育现状和发展改革的思路,在4年多的起草过程中,社会各界和教育界人士广泛参与研讨,研讨小组还通过驻外使馆并专程赴美听取海外学者和国外教育界专家的意见,于1989年形成初稿。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反复修改文本,数十易其稿,报送中央政治局审定,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213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本节简称《纲要》),绘制了到2000年前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为了开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分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国家教委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筹备会议,拟提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三个文件分别是《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本节简称《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草案)》(送审稿)、《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199448,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国家教委汇报,512,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国家教委的汇报,决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原则,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重要指示。

[page]

(二)会议的议题和过程

199461417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党委书记或省长(区主席、市长)、主管教育的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计250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614到人民大会堂出席会议开幕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李铁映、邹家华、陈希同、钱其琛、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铁木尔•达瓦买提、宋健、李贵鲜、司马义•艾买提、胡绳、钱正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开幕式上作题为《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的主题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作了经济工作报告。开幕式后的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在617闭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了总结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就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作了讲话。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613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预备会上作了讲话。

会后,国务院于73日印发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人民日报》618日发表评论员文章。

(三)会议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的基础上,开启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使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直接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本次会议着重讨论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是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制订的实施《纲要》的“施工方案”。会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提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大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

[page]

2.明确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纲要》的《实施意见》,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世纪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目标主要有: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城市和有条件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实施“211工程”。《实施意见》还指出,必须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教育检测评估和督导制度;推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合和协作,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

3.提出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和政策措施,确定了中国特色教育体制新框架

《纲要》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实施意见》提出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普通高等学校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欢迎海外人士和机构来华捐资或合作办学。在管理体制方面,一是深化中等及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中等和中等以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负有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的责任。二是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逐步扩大省级政府的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实施意见》特别就解决部门所属学校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小而全”的状况提出了“中央部门办、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办、地方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管理、学校之间的联合或合并等”改革措施。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其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举措:“1997年大多数学校实行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抓紧制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会考和高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资格证书两种制度”,“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建立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中介机构”等。

4.规定了增加教育投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提升教育投入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

《实施意见》要求优先保证教育需求,并切实做到《纲要》提出的“三个增长”,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步骤认真加以落实。教育经费在各级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由财政部会同国家教委尽快提出,保证教育经费有较大增长。《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并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投入条例》,明确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和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公办教师工资一般由县财政支付,民办教师工资县乡分担”;“省级政府制定各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施义务教育所需校舍建设资金,由各级政府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各级政府都应增加对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并决定为“211工程”设立专项基金。中央部门及省级人民政府应制定本部门、本地区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据此执行和考核。《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年度计划的建议,报同级财政部门,由同级政府列入预算,批准后认真实施”。决定“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水平的监控,从1994年开始,国家教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对省级教育经费执行情况予以公布”;“各级政府应向同级人大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意见》决定继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对校办产业继续实行免税政策,继续鼓励捐资助学和农村集资办学,并建立教育银行。另外,《实施意见》还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各级学校教师学历要求,决定制定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争取到20世纪末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page]

三、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20世纪末,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从8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各地也进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开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等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升学竞争不断加剧,使青少年难以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从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事关教育工作的全局。

90年代中后期,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多次就实施素质教育问题召开教育系统的工作会议和现场会,为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好较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1998年下半年起,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召集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等部委组成会议文件起草组,李岚清副总理亲自领导起草工作,教育部长陈至立和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共同具体负责,1999年初到5月中旬,先后召开十几次座谈会和工作会议,邀请部分两院院士、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部分大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教师代表、教育界、科技界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府负责人和各类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专门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5月底6月初,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听取关于全教会筹备工作的汇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开好会议作出重要指示。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定,613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本节简称《决定》),作为会议学习贯彻的主文件,同时还有一系列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制定的配套文件,包括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会议的议题和过程

199961518日,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计划单列市党委或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学校代表、负责人,共计300余人。这次会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出席615日的会议开幕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618日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快教育发展主要靠改革。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事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在615日作了《深化教育改革,全民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主题报告。教育部长陈至立在614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预备会上作了讲话和说明。

会议期间,全文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621日发表社论。

[page]

(三)会议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即将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框架初步确立的背景下,顺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国际竞争形势召开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略的提出,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在素质教育理念正式进入国家政策范畴方面实现了突破,推动了此后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和实践。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体制改革,指明了21世纪初教育改革的方向。会议成果集中体现在《决定》之中。会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素质教育思想

《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提出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各方面要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2.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决定》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2000年“两基”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与提高。《决定》提出,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支持本科高校举办或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决定》还提出,要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在管理体制方面,《决定》明确提出“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三年内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的体制”;“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专科教育的权力交给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政府自行决定”;“加大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等方面的统筹权”。《决定》重申,“要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在办学体制方面,《决定》提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职教育”;“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举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同时,《决定》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用人制度的配套改革。《决定》还要求“依法抓紧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全社会实行双证书并重的制度”。

[page]

3.努力建设能够更好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决定》要求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决定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并“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决定》还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

4.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决定》要求,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制度保障”,决定制定有关素质教育的制度和法规,逐步实现素质教育法制化、制度化,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自1998年起至2002年的5年中,提高中央本级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各省级财政也要根据实际增加教育支出”;规定“政府的教育拨款主要保证普及义务教育和承担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经费,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占培养成本的比例,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