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文:深圳要继续做一个探索者
摘要:原中顾委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兼副主任安志文,是本报此次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高端访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受访者,今年91岁。虽然已经耳聋,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这位全程参与、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老同志,至今没有停止对中国改革、发展的思考,他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年龄,现代而年轻。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宋华
原中顾委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兼副主任安志文,是本报此次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高端访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受访者,今年91岁。虽然已经耳聋,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这位全程参与、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老同志,至今没有停止对中国改革、发展的思考,他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年龄,现代而年轻。
“深圳的改革开放与全国的发展大局有关系。回顾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到现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经济方面,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因此,不管是总结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深圳一定要从大局方面来定位。深圳今后怎么办?对深圳来说,我觉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解决深层次矛盾过程中,深圳应该创造新的经验,继续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安志文对深圳充满肯定和期许。
面对记者,安志文谦逊地说,他是一位离休的老同志,只是讲讲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深圳的发展改革是一个奇迹
记者:您曾任深圳市高级顾问,先后多次到过深圳,您对深圳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安志文:我第一次到深圳是1981年。那时深圳还是一个小镇,主要搞房地产开发,搞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很少。其后蛇口带头在深圳搞工业。我们当时印象非常深的是,深圳创业的时候很艰苦。
我于1982年到了国家体改委。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每一两年就会去一次深圳参观学习,去过多次。后来我当了深圳市高级顾问,还去开过顾问会。
记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您认为当时历史为何垂青了深圳这个边陲小镇?
安志文:我在1981年到深圳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深圳被确定为特区。为何确定深圳为特区?当时全党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深圳建立特区后,中央各部门、内地省市的负责人都到深圳去,一方面参观学习;另一方面也在思考探索改革发展之路,在深圳建立办事处或进出口“窗口”公司。
中国之所以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我说说我的个人经验。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这些后来参与改革的同志都被关起来了。1978年“出来了”,我说,国内的情况不了解,世界的情况也不了解,提出到国外考察。组织上批准我去欧洲。我到外国一看,就觉得我们这个(计划)体制不行——当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地区冲突不断,但从总的方面看,世界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日本、德国两个战败国通过巨大的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崛起了,成为了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而我们还是备战思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提出和平发展的时期,我们与世界已经差了30年。
在欧洲考察时,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体制转变,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当时大家对改革开放有共识,因为我们都是实际工作者。通过对比,我们看到,计划经济也有好的地方,计划经济也可以发展,使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家。但与市场经济国家比较起来,当时的苏联还是短缺经济,群众的需要不能用计划来实现。而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发展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因此,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步的,我们必须改革经济发展体制,要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探索规律。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不可能发展那么快。改革开放调动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积极性,这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当初选择深圳还有一个地理方面的考虑,深圳距离香港很近,可以很好地学习香港市场经济体制的东西。此外,深圳没有历史包袱,没有受计划体制影响。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我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两次经过深圳去香港,跟台湾的经济学家一起共同探讨我国的改革开放问题。这几个台湾经济学家后来还到北京和我我继续探讨,他们中有些人也去过深圳。
那时候对深圳的限制很少,深圳可以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深圳起步时的袁庚就很能闯。深圳在法治建设方面也先行一步,有一定的立法权。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的变化和速度也是原来预想不到的。
记者: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您认为在30年发展历程中,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深圳?
安志文:深圳的改革开放与全国的大局有关系,回顾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经济方面,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所以,不管是总结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深圳一定要从大局方面来定位。
深圳30年来取得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深圳在改革开放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对全国起了示范作用、促进作用,这可以说是世界公认的。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看,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19个城市开发区都是借鉴深圳经验。先是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实施特殊政策,接着沿海开放,然后是内地开放,深圳功不可没。现在深圳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城市,深圳的发展改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深圳的改革发展经验,就是由政府制定了一套政策并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圳吸引了全国的人才到深圳来创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所以说改革在创造中发展。也可以说,全国离不开深圳,深圳离不开中国。深圳为全国服务,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定位。
深圳面临的挑战
记者:深圳如今站在而立之年的新起点,您认为深圳今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安志文:关于深圳今后怎么办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大局出发来思考。
从21世纪来讲,今后十年、三十年或更长时间内,世界经济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遇到的挑战很严峻。就全国而言,遇到的挑战很多,最主要的挑战是两个: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大,气候变化导致新的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能否化解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我们来说,就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处于环境危机来临之际,这又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说到环境的变化,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总量今年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们过去的“两高一低”的发展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收入——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变很不容易,也很痛苦。
今后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我们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虽然我们的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我们的改革方式是渐进性的,先易后难,深层次矛盾开始突出。深层次矛盾概括起来就是,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出现权力腐败。我们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权力腐败还没有完全制止。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大。其中包括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的问题,低收入者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这两个深层次矛盾伴随而来的就是国内群体事件的增加。未来会出现很多新的变化,我们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阶层,如何协调这些不同利益关系是重大问题。因此,要化解深层次矛盾,是今后五至三十年长期而迫切的任务。要实现全面小康,重要的就是要搞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使他们也过上小康生活,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对深圳来说,今后怎么办?我觉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解决深层次矛盾过程中,深圳应该创造新经验,继续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作用。
在法治建设和改革上先行一步
记者:您认为,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应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安志文:具体来讲,我有四点希望。
首先,在法治的建设和改革上,深圳能否先走一步,创造新的经验。要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首先要建立法治社会,其基础是建立公民社会。真正现代化社会就是公民社会。
搞法治社会也要几十年,也要探索,不能一蹴而就。深圳如何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要改的事情很多很多,怎样起步还要好好考虑。在法治建设上,深圳一个优越的条件,可以借鉴香港。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深圳完全学香港可能还有一些困难,但香港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从目前正在逐步实施并被各方积极热议的粤港澳合作看,深圳与港澳不仅要在经济方面合作,也要在法治方面合作,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成为服务性政府。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是马上就能做到,但也不能被动等待。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讲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改革的路程是很长的,还远远没有完成。
其次,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深圳也要创造新经验。特别是关爱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很不容易,现在不仅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的差距也很大。
三是在化解环境、社会矛盾方面,深圳要创造新经验。当前存在较多的社会矛盾,靠现在的方法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化解深层次矛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真正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深圳应在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上创造新经验。
四是在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城市方面,深圳要创造新经验。环境危机是涉及人类生存的危机。对深圳来说,要创造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能够更好地吸收国内国外高端人才。深圳今后要继续探索人才强市。
这些方面都是系统工程,目标容易确定,实现不容易。深圳市委市政府要靠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这些目标。
安志文说,这四点希望也是从自己反思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得出的看法,他对现在的情况了解不是很全面,也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不对的。提供给深圳参考。
“一句话,深圳要创造新经验。包括发展方面、改革方面,各方面改革都要走在前面。”安志文说,深圳要继续做一个探索者。我们本来就在探索中,探索是有风险的。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理论争论,争论有好处,有利于民主决策,但更重要是需要依靠实践来检验。深圳今后真正要推动进一步改革,还要大胆实践。这是我过去曾多年作为一个实际工作者的希望和建议。
安志文 陕西子洲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巡视员、绥德地委秘书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中共嫩江省委民运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国家建委、国家计委副主任,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革委会副主任,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中顾委委员。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