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old回忆叙事

组合的力量

2010-10-01 11:23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摘要:1984,1986,1988,循着这个轨迹看去,华生团队最突出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开拓。所有的知识都是拿来用的,决不固守。在中国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多严格假定的条件不存在,所以简单照搬不行。

1980年,翁永曦(1948年生)、王岐山(1948年生)、黄江南(1949年生)、朱嘉明(1950年生)联名写文章【1】,得“四君子”之称, 开青年组合先河。之后,青年经济学家三五成群形成了若干组合,在80 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发挥了作用和影响。其中,1984年9月莫干山会后, 以华生(1953年生)、何家成(1956年生)为首的组合,连发创举,持续时间最长。

调?放?

上莫干山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有:华生、何家成、 高梁(1948年生)、张少杰(1953年生)。张少杰在企业组,其余几 位在宏观组。宏观组里讨论价格改革热火朝天,有“调”、“放”两 派。调派的代表人物是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的田源,放派的代表人物是 西北大学研究生张维迎。华生原本对价格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也 被价格论战所吸引,和几个同学一起卷人。结束了白天的大会,晚上仍 然聚在一起继续讨论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计统系的研究生蒋跃(1958年 生)。能不能边调边放、调放结合?当时的工业品已经是一物两价甚至 多价,这个现象对于价格改革有什么意义?顺着这个思路前进,经过通 宵达旦的争论,终于得出了 “很令人振奋的结论”(张少杰语),那就 是综合双方观点精华,走放调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用先放的办法 促进市场价平稳下浮,然后上调计划牌价,有些产品也可以同时外放内 调。组织物资部门主动进人市场,发挥平抑供需和价格水平的主渠道作用。他们把这套“改、调、放、导”的思路简括为放调结合的双轨制。【2】于是,他们申请挂牌讨论。可以挂牌讨论,是莫干山会一绝。这天晚 上,华生讲方案,张少杰讲理论,其余各有侧重。50多人参加,从七八 点钟吵到半夜。会后,组织者挑选一些学者向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 主任的张劲夫汇报山上讨论的结果,华生作为代表汇报价格改革问题。 张劲夫听得非常认真,站起来来回跋步,就双轨制怎么讲、放调结合怎 么搞、物资市场如何组织、怎样引导多轨价格归一、防止倒卖等提了很 多问题,但当场并未明确表态。【3】

国家体改委的徐景安为价格专题撰写了主报告《价格改革的两种思 路》,其中没有提双轨制,把价格组的意见归纳为两种思路,第一种为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第二种为“调放结合,先放后调”。而“调 放结合”的结果势必就是一种产品、两种价格的双轨制。【4】在主报告之外 有两份附件:价格改革的建议之一的执笔人是田源,价格改革的建议之 二的执笔人是华生。华生所写题目是《用自觉的双轨制平稳地完成价格 改革》。主要思想是利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后计划牌价已经全面受到冲击 之势,改革价格制度,放开和组织计划外市场,使计划外多价归一和下 浮,同时调整计划价格向上,逐步使二者靠近。步骤是先改后调,改中有调,控制每年物价上涨5% — 6%的幅度,用5—6年平稳完成中国价格 改革。落笔的时候,华生把“放调结合”变为“改调结合”,是因为张 劲夫听汇报时非常关心放开后的市场问题因此他用“改”来概括放开 价格和组织市场两个含义。【5】

9月20日,张劲夫批示:“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讨论会上,提出的 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极有参考价值。”9月30日,国务院总理批示: “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很开脑筋。总题目是如何使放、调结合,灵活运 用;因势利导,既避免了大的震动,又可解决问题。广东从改物价管理 体制人手,江苏乡镇企业走过的路,协作煤价的下浮;以及粮、棉、油 大量搞超购价的结果带来了比例价,都实质上是放、调结合的成功事 例。”国家物价局、物资局1985年1月发出《关于放开工业品生产资料 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取消自 1953年起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 购的合同内外双轨制。1985年4月12日,国家物价局局长成致平在中央 电视台公布价格改革方案,宣布“1985年价格改革的基本方针是:放调 结合,小步前进。就是放活价格与调整价格相结合,走小步子,稳步前进”。【6】华生、何家成、蒋跃、高梁、张少杰在《经济研究》上联名发表《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格改革道路》【7】何家成是81级,1984年毕业;其 余是82级,1985年毕业去了各自单位。在以不同的排名顺序写了几篇文 章后,一个新的组合出现了。除了华生、何家成,还有两位同学,分别是国务院经济调节办公室的张学军(1954年生)和社科院财贸所的边勇 提出的 壮(1954年生)。此外,还有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罗小朋(1947年生)。

资产经营责任制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但是,什么是它的有效实现形式呢?经济学家都在探索。华生们认为经济改革必须完成两项基本工程:一是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二是所有制基础的再造。他们以两篇长文系统阐述:《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试论中国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和思路》、《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再论中国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和思路》(简称《构造》)。发表在《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的《构造》,从财产关系入手,提出资产经营责任制。它包括资产评估、收益分享和经营责任,通过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总局,保证资产完整、增殖和收益;竞聘企业经理人,不搞行政任命等等。这个思路来自于农村改革的启示: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的不是产量,而是土地。华生们似乎觉得可以找到一条路,而资产经营责任制便“是在正确方向上的破题。”
   《构造》不仅获得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资产经营责任制,还在体改委支持下,在沈阳、南京、重庆、武汉、烟台、安徽等地开始企业试点。经济所组织了一个企业体制课题组,有华生、何家成、张学军、罗小朋、边勇壮、杜海燕、郭季平、袁刚明、张小明、王红领、刘小玄、魏辉等。眼看着自己的理论构想付诸实践,欣喜之余是感觉责任重大。他们花大力气向地方政府和试点企业讲解理论和方案。所到之处,书记、省长都热情接待,支持改革开放,支持试验。重庆市市长肖秧就是一位积极支持者。经济所科研处处长俞敏声还介绍课题组去烟台,因为他的弟弟俞正声时任烟台市委书记。
   经过一段试验,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总结了很多问题,1987年初,他们编写出一本小册子:《资产经营责任制》【8】,由何家成、杜海燕总纂和定稿,5月出版。这是一本实用手册,以问答方式讲解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意义和作用、企业的内外部关系、试行方法和程序、责任和奖罚、合同的变更和中止,还有试行条例、试行方案、招标启事、理事会章程、招投标暂行规定、标书及答辩评分标准以及试点企业改革情况等等。时任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的董辅礽(1927-2004)在序言中开宗明义:“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困难是,在向目标模式转换时,缺乏通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现实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实现兼容。”“资产经营责任制……提供了一条富有创新意义的思路。”
   1988年中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是,比华生他们设想的总局低了一个格,而且主要做政策研究。直到2003年成立国资委,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才接近他们当年的想法。社科院研究生院83级研究生,现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有一次见到华生说,现在我们还在用你们当年提出来的办法。
   如果说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有发明权或者专利的话,国有资产管理局的首创专利应该属于华生和他的同伴。
   “提出资产经营责任制,费了很大力气,但真正推进是很难的。”华生坦承它的历史局限,特别是在没有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1988年,华生、张学军、罗小朋在《经济研究》发表了7-8万字的长文《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与前景》。他们写道:
   “当前改革的困境在于改革的深化已经触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定和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历史特别是一部中国史反复证明,官权的膨胀从来是改革的主要威胁和社会危机的前兆。社会主义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关头。”文章结尾是那句被马克思和黑格尔引用过的:“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在第一个10年,又是这个组合,对于改革做了如此重头文章。它突显了华生的犀利锋芒,受到挑战,引起巨大反响。针锋相对的批评是发表在《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石小敏、刘吉瑞所写《经济学家首先要尊重历史和事实—评华生等《中国改革十年(回顾篇)》。它写道:“《十年回顾》一文采用直接指名道姓地批评自己的论敌的方式,打破了我国经济理论界许多人墨守不移的‘文章不争论,争论不点名’的陈规,也是有益的。”毕竟,这是一种健康的学术和观点之争,八十年代式的,难能可贵。

提携与成长

1984,1986,1988,循着这个轨迹看去,华生团队最突出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开拓。所有的知识都是拿来用的,决不固守。华生说:“经济学以严格的假定为前提进行推论,但在中国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多严格假定的条件不存在,所以简单照搬不行。”
   华生组合有这么多因素。早年的社科院研究生院没有校址,借居玉泉路11学校的两栋小楼。82级经济各系同学,每周一次,聚集在张学军、张少杰、高梁他们宿舍,讨论时政,交流读书心得。这成为他们日后合作的基础。华生和比他们早一级的何家成的合作始于莫干山。而罗小朋,1978级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早先在农村发展组做农村调查时,应征在校研究生,华生、张学军等人都是参加者。从那时他们开始有了交道。华生,文章好,勇于辩论,有学术偏好;何家成看问题深,勤于思考;罗小朋,性情中人,在发散式思维中时常闪出亮点;张学军和边勇壮性格温和,勤恳。这是一个稳固而有力量的组合。
   他们毕业的1985年,恰逢已经当了7年的,社科院最能干的副所长董辅礽上任所长,实行所内重组,破格提拔。成立微观经济室,任命华生为主任;成立宏观经济室,任命何家成为主任;成立发展经济室,把分到国务院经济调节办公室的张学军请回来任主任。而边勇壮是财贸所所长张卓元的学生,自然留在财贸所。张卓元也是放手使用,先是让边勇壮当价格室副主任,后来是物资经济室主任,支持他跟经济所的人一起写文章。这些老师的恩泽,让饱经沧桑,如今五十多岁的学生回忆起来,感激不已。边勇壮说:“董老师开一代新风,大刀阔斧。”当老先生还没有机会评职称时,他们就被破格提拔成了副研究员。据说巴山轮会后,何家成在写纪要时加入了自己的东西,被刘国光看到,非常欣赏,毕业几个月就让他当室主任。众所周知,社科院经济所这个老所,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累积了很多矛盾。然而,老一辈学者没有因为自己这一辈的矛盾影响对于年轻人的欣赏和使用。青年们还特别感谢《经济研究》的常务主编唐宗焜,“我们发文章,他从不置疑,无论是篇幅上还是内容上。按理,一年不能发那么多,可是一年发我们好几篇。”
   除了师长,还有政府领导的求贤若渴和对青年的提携。莫干山会后,华生经常受邀参加国务院会议。被邀请的青年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华生的角色是谈城市改革。无论多高级的干部和领导,对他们都特别友善。“那时很单纯,没有想别的。也没说要和某位领导拉拉关系,谋个一官半职。开会的气氛宽松,大家畅所欲言,只是研究问题。”华生说。
   1986年,赵紫阳有一次外出要求华生同行。在专列上,华生给总理讲资产经营责任制。赵紫阳问他:“现在这些事情都是财政部的,这不是把钱从财政的这个口袋放进那个口袋吗,这两个口袋(财政部和国有资产总局)有什么区别呢?”当时大家对于以一个独立的资产管理系统作为产权代表确实还不理解。不过,总理支持他们试。
   2008年,华生、罗小朋、张学军、边勇壮以一字之差,再写同名文章:《中国改革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前景》。
   这是一段佳话。成就这段佳话的是八十年代的天时地利人和。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江南、朱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岐 山,国家农委政研室翁永曦:《关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若干看 法》,载红旗杂志社总编室编《内部文稿》第1期,1981年1月丨0日。

2. 罗小朋在《价格改革的历史评述》一文中写道:“当我看到‘放派’和‘调派’相持不 下的时候,突然从河北改革(指此前去石家庄地区宁晋两县做的价格改革试验——笔者 注)的经验得到灵感。于是,在我主持的分组会上首先提出了 ‘两派都行不通,只有搞 双轨制’的意见。”历史的过程大概是:在思想碰撞中,一些人开始形成双轨制的思 想,并且有了清晰的表达。

3. 华生:《价格改革破冰:三十年的关键起点——中国价格改革:真实历程和现实意 义》,连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9月15日' 9月29日。

4. 徐景安:《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由来》,《领导者》(双月刊),2008 (2),总第20 期。

5. 华生:《价格改革破冰:三十年的关键起点——中W价格改革:真实历程和现实意 义》。

6. 华生:《价格改革破冰:二十年的关键起点——中国价格改革:真实历程和现实意义 (之二)》,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9月29日。莫干山会议其实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只是在因势利导和把放调结合、组织市场自觉地作为价格改革的战略上点明和拨动了领导头脑中的那根弦,因而影响了价格改革这个关键决策的方向选择。从这个 意义上说,莫干山会议确实没有创造出早已存在的放调结合和双轨推进,而真正的贡献 就是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推动其成为中央主动自觉的战略。

7.载《经济研究》,1985(2)。

8.何家成、杜海燕等:《资产经营责任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徐景安:《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由来》,载《领导者》’ 2008 

(2),总第20期。

2.张维迎:《我总是直截了当地表达我的观点》,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9月28日。

3.华生:《价格改革破冰:30年的关键起点——中国价格改革:真实历程和现实意 义》,连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9月I5日.9月29日。

4.华生:《双轨战略实施的论战和反复》,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0月20日。

5.华生:《放调结合,双轨推进战略的现实意义》,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 月17日。

6.华生、高梁、张少杰:《令人遗憾的双轨制发明权之争》,载《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年10月13日。

7.罗小朋:《价格改革的历史评述》,http://luo-xiaopeng.blog.sohu.com/107129688.html。 

另:

载《经济观察报》,2009年9月21日。写作本文时采访了华生、边勇壮、张学军先生。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