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综合

吸引外资:谁利用谁

2010-10-01 14:45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摘要:“文革”时期,不要说向外国借钱看,即使向国外买设备、买几条船,都是卖国主义、爬行主义。因此,我们要借外债,引进外资,阻力会非常大,每走一步都是较量和博弈。

过去30年,开放推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对外开放,似乎是自上 而下、由内而外的政府主导过程;是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碰撞最激烈的前 沿阵地;需要胆识、学识和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需要懂得国际投资、贸易 等高素质人才。有一位既是官员又是学者,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人,在中 国的对外开放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的名字叫季崇威(1922—2001)。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的“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也是在这一年【1】,中国签订了宝钢等22个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项目,共需外汇130亿美元。这是1949年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成套引进设备,因国力不支,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不急刹车,史称“洋跃进”。此时,高层决策集团已经明确:要现代化就必须开放。这需要一个特殊的团队,不在体制内产生,却又需要依赖体制,扶植和培育全新的力量,主导开放,主导利用外资,最终撬动体制变革。另外要有窗口机构和企业,与国外资本和企业进行对接。于是,历史选择了谷牧和荣毅仁,筹备建立外国投资委员会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 公司(简称“中信公司”)。

1979年6月,国务院成立“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 会”(以下简称“两委”),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下有外资局、外贸 部、中国银行、海关总署、外汇总局、商检总局等多个单位。它打破了 传统行政格局,为对外开放的“特事特办”建立了通道。

担任两委主任的谷牧,1949年以前,在白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当 过作家;1949年以后在国家经委、建委等担任领导,懂工业、懂管理, 思想开放。“文革”中曾因引进国外设备而遭批判。1978年,他率领政 府代表团,对欧洲五国展开了破冰之旅,奠定了中国开放的基调。这位 中国政坛的常青树,数十年掌管经济,进人老年,成为开放政策的探索 者和实施者。谷牧又选择了一批助手来帮助他完成开放大任。其中有汪道涵、周建南、江泽民、季崇威、李灏等。

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曾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捆绑中国人的绳索。开放的核心就是利用外资。而在很多人 的概念中,利用外资就是向资本主义制度投降。这些主管开放事业的高官,一上来就把制订合资企业法提到首位,实在高明!然而,讨论的过 程复杂而艰辛。他们先学习列宁关于租让制的理论,再研究世界各国引 进外资的法律。终于,在1979年7月1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虽然,它有“强人所难”之处,不合惯例。比如,不管谁的投资多少,都由中方出任董事长;但是,毕竟迈出了历史的大步。

1980年夏,谷牧邀请季崇威调入两委,任专职委员,分管利用外 资,并负责联系中信公司和光大两个对外窗口公司。季崇威1949年后进入轻工部,27岁当计划司司长;1956年到国家经委企业管理局当副局 长;1960年代,在刘少奇倡导和薄一波、吴亮平领导下,参与组织研究 托拉斯,执笔《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并参加12 个行业性托拉斯的试办。“文革”去干校,1976年回京。1977年6月扭 亏增盈领导小组成立后,谷牧推荐季崇威当办公室副主任。季崇威有过 市场经济的历练。13岁考入《大公报》做练习生,后成长为名记者。而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秋,当国民党币制改革,发行 金圆券时,季崇威在《大公报》揭露行政院长王云五的机要秘书到上海 抛售股票投机牟利,要求彻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信誉。季崇威 还通过时任资源委员会财务处负责人的叔父季树农,做资源委员会主任 工作,阻止国有资源的转移,为大陆保留了重要的厂矿,也留下大量专 业技术人才,很多人后来成为各部委的总工程师和专业骨干。然而,在 “文革”中被打成潜伏特务。改革初期,季崇威介绍这些高级专业人员 参与到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特长,补充专业人才的不足。

季崇威的大哥是1920年代的中共党员,谷牧的老朋友。所以,谷 牧对季崇威知根知底,他了解季崇威熟悉市场经济,熟悉工商业者, 思想敏锐,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敢于坚持真理,讲真话。谷牧找季崇 威谈话时,提醒他要有心理准备:“做这个工作要有胆有识,‘文革’ 时期,不要说向国外借钱,即使向国外买设备、买几条船,都是卖国主义、爬行主义。外贸部被批成了卖国部。因此,我们要借外债,引进外资,阻力会非常大,每走一步都是较量和博弈。【2】事实果然不出所料,他们一直在思想交锋中前进。

1980年4月上旬,外资委一天之内发出了3个文号,分别给:北京 航空食品公司、北京建国饭店和北京长城饭店。其中,北京航空食品有 限公司是外审字(1980)中外合资企业001号。有人说,“不就是做饭 吗?干吗交给资本家呢? ”可那时的中国飞机,只有饼干、煮鸡蛋和午 餐肉,外航不得不到日本去补充航空餐。

一上任,季崇威就参加了中国建筑机械总公司与瑞士怡和讯达升 降机公司合资合同的审议,不久这个合约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引起 各国企业界关注。迅达也从此成为季崇威解剖、扶持的典型。很多人对 引进外资有顾虑,甚至敌视。一位地方经贸委主任曾无奈而愤愤地说, “中央说让办合资企业,我只得照办。但是,过一段儿,我就把它掐 死。好不容易把外国人打跑了,又把他们请进来。”

格格不人是自然时。中国"企业是计财经济T时全民所有淑企 外商是市场经济下的私有制企业。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投资环境 差。外商观望的多,谈协议的少。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亚洲总经理对季崇 威说:“中国是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外商投资办的企业只是个孤岛, 怎能生存下去呢? ”季崇威答:“现在是孤岛,不久就会连成群岛或大 陆。”对方不敢试。直到80年代后期,奔驰才在内蒙古办了一个合资生 产装配重型汽车的工厂。

1981年11月6日,季崇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利用外资的几个 认识问题》,回答“是否违背自力更生方针”、“有没有危险”、“是否有损于国内机械工业”的问题。翻看1982年外资局副局长初保泰编写

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经验问答》,可以触碰到那个时代:“共 产党员和资本家联合办企业,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吗? ” “会不会让外 国老板赚大钱? ” “现在举办的中外合营企业和解放前的外国洋行有什 么不同? ” “外国资本家经常耍弄的花招有哪些? ” “怎样避免吃亏上 当? ” “党组织在合营企业里还起不起作用了? ”当时怎么考核合资企 业中方经理的标准让人匪夷所思,看他是不是跟外方经理坐一条板凳, 穿一条裤子。优秀干部就是跟外国人对着干的,否则就有立场问题。比 如某企业经理把外方的产品配方、技术诀窍弄到手,夜里带着工人偷偷 生产。这,就是好样的。再有,派进合资企业的经理工资比原来所在单 位高,上级主管部门眼红,想方设法找岔子;有的经理只好工资不领, 还拿自己原来的低工资。到处都是“引进错了、利用错了”的声音。有 人问,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3】初保泰感慨:“现在司空见惯的 事儿,那时就是大逆不道。”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宴请5位老工商界人 士,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和周叔强,吃的是涮羊肉,谈的 是“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4】就在这一年的10月 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作为对外开放的 窗口,在坚固的城墙上开了个窗。

季崇威负责联系中信公司。他支持他们一上来的“三把火”:成 立咨询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海外发债。其中,1981年中国国际咨询公 司的成立尤其值得记载。不仅因为“班子”,荣毅仁任董事长,季崇威任副董事长,经叔平任总经理,而且因为“权力”。用当时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的话:“凡引进外资的项目必经中信咨询公司提出可行性报告”

季崇威推荐季树农、虞家殊等财会专家,手把手地教新毕业的大学 生用借贷法做复式簿记,还请法学家沈达明、李文杰来培训法律人员。 他提议和组织编写《中国投资指南》,亲任编委会主任。该书和英国朗 文公司合作出版,在80年代连出5版。同期,初保泰编写的《中国投资 问答》也出版了英、日、意、中文繁体字等多个版本。整个世界对于开 放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融资发债的阻力最大。季崇威帮助公司分 析欧美和日本情况,选择在成本较低的日本发债。在中信首次发出100 亿元武士债那天,新华社的报道却没能发出。因为审稿通不过,说: “跟外国人借钱有什么光彩的?不发!”结果各家报纸用的都是中新社 周继胜写的消息。

合资企业从最初的生活品,到工业品,再到煤矿资源,步步深人。 1985年6月,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平朔第一煤 炭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合同签字仪式在北 京举行。1979年,邓小平访美,有人向他介绍哈默,邓小平说,不用介 绍了,我知道,你曾经帮过列宁的忙,你也可以到中国来帮我们的忙。 1982年,哈默来北京,签订了平朔煤矿合作协议。有亲历者说,参加项 目论证时,吵得厉害,像火山爆发。在场的季崇威,当然是合资经营的 支持者。在他看来,利用外资开发自己的资源,是个本事,和外国人掠 夺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日本经济学家小林实1985年曾预言:“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成功 地取得资金和有效地利用资金。”这话开始被证实了。

季崇威具有官、学、商均能接受的身份。1980年10月,在香港召 开的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上,季崇威作《中国利用外资和有关的 经济法律问题》的演讲;1981年3月,在杭州世界经济国际研讨会上, 又作《中国吸收外资情况和政策》的演讲;1982年5月,在香港经济导 报社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香港分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投资促进会议 介绍会上,作为中国投资促进会筹备处负责人,介绍合资项目,答记者问。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两委撤销,应薛暮桥之邀,季崇威来到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担任常务干事,分管对外经济组。接下来的10余 年,季崇威发表了100多篇报告、论文。他的很多建议变成了国家的政 策主张。他坚持开放中的问题在开放中解决。1982年提出中国应发展开 放型经济;1984年,全面阐述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1986年首先提 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在实际中,他时时感到,改革落后于开 放,有些方面甚至拖了开放的后腿。1986—1987年,“利用外资将摧残 扼杀民族工业,应加以限制”的声浪很高。季崇威十几次接受记者采访和参加研讨会,表达利用外资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阐述正确认识跨国 公司和对待跨国公司应采取的政策,既发出理论先声,也被吸收为中央政策。

1986年,是中国第一次向关贸总协定递交申请,要求恢复缔约方地 位。季崇威敏锐地意识到“复关”的意义。为此,他和“复关”代表团 团长沈觉人等专程到上海,鼓动汪尧田(1918—2006)成立关贸协定研 究中心。汪尧田是安徽人,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世界经济学博士 时,就开始研究关贸与最惠国待遇问题,回国后在贸易部国外贸易司工 作。1958年,编著《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在季崇威等的推动下,中 国第一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后更名为“WTO上海 研究中心”)不久就成立了。

受季崇威栽培和提携的青年很多,有些是面对面的,有些是背对背 的。比如,《经济日报》编辑赵兹就曾收到季崇威的信,推荐当时只是 一名普通研究人员的江小涓【5】的稿子;工经所的杨沐则在第一次拜访季崇威时,谈及当时正火热的“国际大循环”,俩人都认为需要论述清楚外 向发展和国内经济的内在关系。季崇威就授意杨沐写一篇文章,于是, 有了发表在1988年7月18日《人民日报》的《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执行外 向发展战略》’此文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

中国围绕开放的大辩论从来没有停止过。1996年,就在季崇肝癌晚 期时,又出现一轮否定开放和改革的声音。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组织 专题研讨论证会,约请季崇威参加。家人担心他刚做完手术,身体不许 可。而季崇威本人执意要去。几百人的会场充满了火药味,很多工业部 门和国有企业领导,都指责外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对外开放是卖国。 季崇威和于光远两位身患癌症的老人,整整辩论一天。季崇威以数据和 事实驳斥错误观点,之后很多报纸刊登并转载。【6】

季崇威是个特例,他的新锐,他的开放。1940年代,上海的经历 为他打了生命的底色。他是那一代共产党人中少有的、熟悉并且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的人。他和延安出来的人不一样,注重仪表,头发梳得整 整齐齐,衣服熨得平平整整。同时,他又出生人死。电影《永不消失的 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就是季崇威的下线;而潘汉年,则是他的上司。

注释:

1.新华社记氣《大胆引进加快速度》’载《人民日报》,1978年9月17日。

2.据季红回忆。

3.据初保泰回忆。

4.《邓小平文选》第2卷,156-157页。

5.江小涓,1957年生,1981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198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6.据季红回忆

参考文献: 

1《把一生献给亲爱的祖国——緬怀季崇威同志》,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2季崇威:《中国利用外资的历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谷牧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初保泰、董微园:《怎样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另:

原载《经济观察报》,2009年12月7日。写作本文采访了季红女士及桑百川、初保泰、 周继胜先生。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