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透视浦东开发开放20年

2010-04-18 13:02 解放军报

摘要: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刚开发时,正逢中国经济的重大转折期,国际舆论对它并不看好;它与上海繁荣的外滩仅一江之隔,当时却是一派农舍错落、阡陌纵横的田园景象。

 

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传奇”。

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刚开发时,正逢中国经济的重大转折期,国际舆论对它并不看好;它与上海繁荣的外滩仅一江之隔,当时却是一派农舍错落、阡陌纵横的田园景象。

从昔日的乡村田野到如今高楼林立、商贾云集,上海浦东在开发开放中走过了20载春秋。今天,它正成为面向国际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高科技研发中心的新城区。是什么让浦江之东的土地发生如此巨变?昨天的新闻,历史的见证,或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国家意志”与“高起点”

笔者从近20年间新闻标题中含有“浦东”字眼的862篇报道中,选取了2040个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开发”,有284次。与此意思相近的有第二位的“开发开放”和第八位的“开放”。

由词义来看,“开发”、“开发开放”、“开放”三个热词,背后体现的是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一脉相承的精神:张开臂膀迎进来,是浦东开放的第一步,让外来的“客人”扎下根来,与本土共生共荣,实现双赢,才能实现开放中的成长。许多敏感的境外媒体,很快察觉到中国这一战略决策背后的深远意义。《纽约时报》更是以浦东开发办的成立为由头,对浦东开发作了半个版篇幅的报道,标题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仍在大搞经济》。

浦东开发远非一般意义的地域性开发,从一开始便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中央对浦东开发寄予厚望、施以重力,浦东开发开放迅速改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版图。在南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基础上,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带动着全国经济发展。

2002年,一位曾质疑浦东开发开放的路透社记者发出惊叹:上海——让世界羡慕不已的城市!不过12年,浦东就走过了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30多年的历程。

在2040个关键词中,形容词类频次位列前五位的是:“高起点”、“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和“瞩目”,这五个词占到本类词汇总数的近一半。“高起点”是邓小平同志在浦东开发初期就提出的:浦东的规划就一定要做到高起点,瞄准国际大都市定位。因而,浦东在前期发展历程中以“开发”为其着力点、以深圳等地的开发经验为基础,从而得以迅速形成“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新城区,为全球所“瞩目”。

“规划先行”与“政策支持”

2040个关键词中,抽象性名词频次位居前四的依次为:规划、政策、环境、改革。它们恰好代表了浦东开发开放历程中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

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曾任上海浦东新区第一任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作为浦东的第一代建设者,他感慨良多:我们当时主要把邓小平理论置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逐步形成了浦东开发的思路。比如有人说金融先行、基础设施先行、高科技先行,这在产业上是不错的,但是在整体开发上,一定是规划与法制先行。

不仅规划意识超前,浦东的规划建设还集中了全世界的智慧。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标志性项目上,新区组织了国际性规划招标。例如,世纪大道的设计就邀请了来自美国和法国的3家世界一流景观设计公司作了3个设计方案。

“政策”这一关键词的出现集中在1990年至2000年间,贯穿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前10年。虽然开发之初遇到很多困难,包括人才方面的困难、动迁农民的困难、筹集资金的困难等,但中央的政策与支持一直是开发者、建设者最坚强的基础和后盾。

正如赵启正所言,这是煤炉的“纸和木柴”:浦东开发的煤炉在开始点燃的时候,需要拿“纸和木柴”把煤球烧着,这些政策与支持是浦东得以发展的最坚实基础。

如今回头来看,这些还只是序曲。中央赋予了浦东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功能性政策,零售、外贸、保险等服务业领域的率先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法人化试点,口岸、外汇、科技等重要领域创新试点的不断推出,都为浦东的产业升级、功能拓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年来,浦东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1.7万个,国内首个保税区、首批中外合资外贸公司、首批国内跨地区的外贸子公司都落户于此。

“改革”与“转变”

关键词“改革”,可以说是浦东蓬勃的生命线。

进入新世纪后,浦东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电力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全国各地先后进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浦东的先发优势不再明显。

2005年6月,浦东的发展又开始加速——综合配套改革在浦东新区率先试点。时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的杜家毫表示,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给了浦东“二次改革”、“二次创业”的绝佳机遇和强大动力。之后,浦东紧锣密鼓地制定形成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制定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十大方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笔者,浦东在行政体制的改革方面更应大胆创新,同时,政府自身的转型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当其冲的问题,浦东应逐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转向由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浦东成为建设“两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同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整体划入浦东新区,浦东行政版图扩大一倍,发展空间就此打开。

从最初的“规划”,初期中央“政策支持”,再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浦东历经了“改革”到“转变”的过程。如今,在浦东新区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浦东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等三大国家战略;聚集着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六大国家级开发园区……浦东二次腾飞之势,呼之欲出。

风雨20载,在百年世博梦即将梦圆的时刻,浦江之东的世博园内,巍然挺立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描绘着浦东的美好未来。浦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