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摘要:1983年2月,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率先在全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同年7月,中共重庆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发出“坚决而又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号召,对重庆的改革开放做出总体部署。从此,重庆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3年2月,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率先在全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同年7月,中共重庆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发出“坚决而又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号召,对重庆的改革开放做出总体部署。从此,重庆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3年2月,中央批准重庆市在全国率先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从此打响了城市改革的攻坚战。
1983年7月,中共重庆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对重庆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总体部署,发出“坚决而又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号召。王谦当选为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1983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永川、大足、铜梁等8个县并入重庆。
市委书记王谦在中共重庆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加快改革步伐,为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而奋斗》的报告。
重庆农村山陡地薄、资源紧缺,农民们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中尤以再生稻,半旱式栽培和稻田养鱼为重庆“农业三绝”。
重庆在全国是较早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地区之一。1979年初,重庆农村开始采取“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市近郊农村全面推行。到1988年,重庆市农村基本稳定了农民的家庭承包制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积极支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总方针,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重庆市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1991年以后,重庆推行商业“四放开”和工业“五自主”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1987年12月9日,重庆市首次举办劳务市场。
重庆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在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国企改革,完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证券市场始建于1986年。到1996年,重庆上市公司初具规模,成为全国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仅次于上海和深证。
1983年开始,重庆全面开展价格体制改革,按照“放调结合、小步前进”的方针,以改革管理体制为主,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1000多种小商品和部分大宗工业消费品价格。
1984年4月,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共同创建了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其后,又有西藏自治区和成都市加入,拉开了大西南各省区高层次运筹协调,联合开放开发,共同振兴繁荣区域经济的序幕。
流通体制改革,首先始于改革批发商业体制。1984年1月,重庆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业品贸易中心,一开始就实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谁都可以来买,谁都可以来卖”的开放式批发,交易制度。
1979年后,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安排,重庆相继恢复了农行、中行、建行。并于1984年实现人行和工行分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分工协作的专业银行金融机构。
1978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作为四川省6个扩权试点企业之一,揭开了重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1986年,为进一步深化国营企业改革,国务院提出允许各地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1984年10月1日,我国第一家大型民办集体航运企业——民生轮船公司成立
为更大限度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底,重庆市从明确国家与企业财产关系入手,以合同的法律形式,强化经营的责权利为主要内容,开始试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
重庆市全国常规兵器的主要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军工企业为了突破困境,率先在全国实行军转民的改革。曾经生产枪弹的重庆长安集团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
1987年11月16日,我国第一个实行股份制的企业集团——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正式成立。
1980年6月,重庆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实行军转民,开始进行摩托车研制生产
1986年5月1日,在实施军转民战略中,国营重庆空气压缩机厂改名为国营西南车辆制造厂。该厂吸收德国奔驰重车技术,成功研制出铁马牌重型汽车,实现了军工品质与世界先进重车技术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