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金融改革

改革仍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推动力

2009-11-21 08:59 科学发展

摘要: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到现在发展阶段变化的内部需求来看,我国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内外环境变化,使这个曾经成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新阶段具有不可持续性。

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到现在发展阶段变化的内部需求来看,我国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内外环境变化,使这个曾经成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新阶段具有不可持续性。我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和内需不足的矛盾,仍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化改革中打破制约内需扩大的制度障碍,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走势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全球将进入后危机时代。其中有两个突出的情况:第一,主要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储蓄上升、消费萎缩和进口减少将成为中长期趋势。据估计,未来3-5年美国实际消费增长将从19952007年的4%下降到1%-1.5%左右。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外部冲击。第二,即使欧美市场需求能够在总量上恢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将使欧美市场的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在后危机时代推进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巨大责任,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空前挑战。例如,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8%,占全球排放量增量的2/3,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美国提出的2013年减排计划中,中国减排指标将占全球减排总量的41%左右。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做出减排承诺是不可回避的,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巨大的外部压力。

从最近的“轮胎特保案”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以传统方式继续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国际环境的变化,短期将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中长期看则是我国加快改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2.从内部发展需求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随着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我国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也使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我们喊了许多年的垄断行业改革,过去几年也有一定的进展,但一些行业在应对危机中出现明显的“国进民退”趋势,民营经济发展受到更大的冲击。以资源环境为例,高能耗经济和高碳经济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在我们价格改革滞后的同时,现行资源税负过低,而且征税范围过小,也是低成本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资源价格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机遇。

二是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已开始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但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还不适应这个时代变化的趋势。公共产品短缺成为阻碍扩大内需、制约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19902008年的18年间,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21%15%,比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分别高7个和4个百分点。公共产品短缺使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消费率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2007年,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消费率分别达到75.7%64.9%67.0%,而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9.0%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48.6%;居民消费率更是偏低,2007年仅为35.6%2008年又降为35.3%

三是政府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滞后的矛盾。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社会体制改革,最终都取决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进程。应当说,近几年政府改革有明显进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近年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政府仍然是经济建设型的运作模式,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上还没有严格的职责划分,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比重还不高,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上。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建设型政府之间的矛盾亟需解决。

二、深化改革,转变思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人曾经提出,改革已基本结束。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它对我国带来的冲击却再次凸显出改革的重要性。如果说应对危机是救火的话,后危机时代的主要任务应当及时转到“灾后重建上”,重点就是加大改革力度,为发展方式转型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1. 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思路

根据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分析,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思路应是: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包括:第一,加快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加快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为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加快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重要基础。

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根源主要是体制机制缺陷。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滞后,主要在于转变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破题;社会建设滞后与社会需求转型的进程,目前尚未在制度上保证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判断:第一,经济发展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第二,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突破;第三,政府转型需要尽快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重大突破。

2.推进新阶段的改革必须要有大魄力。

进入后危机时代,着眼于中长期发展方式的转型,改革需要有大魄力。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今天中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情况,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尤为重要。在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困难面前,改革是破解难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二是深化改革要有新的思想解放。进入以扩大内需、构建消费大国为目标、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新阶段后,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涉及的范围更广。没有新的解放思想运动,改革很难顺利推进下去。三是要消除不利于改革的各种认识和判断,形成全社会共促改革的合力与氛围。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

我们要在经济企稳回升时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奠定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尽快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或者基本目标,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把深化市场化改革作为基本路径。主要任务包括八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第三,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第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第五,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第六,加快推进就业体制改革;第七,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第八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2.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建设进程

未来几年社会体制改革既要注重政策调整,又要注重体制改革。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在采取各种措施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改革重点包括:第一,农村是潜在的消费大市场,要注重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启农村市场。第二,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同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实质性地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投入,形成全社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良好制度氛围,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第三,要特别注重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社会凝聚改革共识创造条件,使后危机时代的改革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支持。

3.提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转型力度

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转型,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应重点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的政府转型。

第一,在完善政府经济职能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市场化的宏观调控体制,增强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强化央行在宏观调控中的独立地位,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建立现代市场监管体制,确保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加强政府对外经济职能,为人民币国际化、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二,在政府公共职责保障机制建设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及其保障机制。按照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建立中央与地方分工体制;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

第三,在改革调整行政权力结构上取得重要突破。以建立健全大部门体制为重点,大胆探索建立公共权力有效协调与制衡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四,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上取得重要突破。集中解决群众意见大、制约政府公共权力规范行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建立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