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粮店
摘要:现如今,要是买个米、面、杂粮什么的,超市或早市上应有尽有,整袋买、零散称随您便,但要是退回到四五十年前,得到专门卖粮食的粮店去购买而且还是凭票限量。
现如今,要是买个米、面、杂粮什么的,超市或早市上应有尽有,整袋买、零散称随您便,但要是退回到四五十年前,得到专门卖粮食的粮店去购买而且还是凭票限量。
过去京城的粮店不多,几条大街或胡同才有一个指定的粮店。粮店一般门脸儿都不大,双开的木门便于进出货,刷成或浅灰或米黄或淡绿的浅颜色。那时粮店的名称都很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向阳粮店、永红粮店、庆丰粮店等,当然也有以地名起的,如:大佛寺粮店、北新桥粮店、花市粮店等。进得门来,或左或右一般都是个小窗口(柜台),里面坐着收钱、票的服务员,对面是一排半人高、七八十厘米宽的方槽子,里面分别装着米、面、棒子面及各种豆类杂粮,槽子旁放有秤和用来铲米铲面的高帮铁簸箕,每个槽子前面是一个白铁皮做的大漏斗,再往里面就是码放整齐跟小山似的米、面垛。
那时的粮店都是卖散粮食,所以您得自己准备米面口袋。当身穿白制服头戴白帽子的售货员称好您要的米面后,总是热情地提醒您把口袋套在大漏斗下,然后“忽”地一下倾倒下来,有较真的老太太还会敲敲大漏斗,不剩一点面渣。记得那是第一次替父母买10公斤面,由于没对准漏斗,劲儿也没使好,“扑”地一下撒了半袋子,逗得前后排队的大人们直乐,都说这孩子准是第一次买没经验。
那时要是粮店门前排起大队,准是两件事,一件是每月二十几号家家户户拿着购粮本按定量去领粮票。顺带说两句,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匮乏、物质短缺,1955年开始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凭票购买的制度,直到1993年粮油价格放开才取消了粮票;另一件准是秋季买白薯。当时白薯对于家家特别是小孩子来说可是个稀罕物,一听说来白薯了,街坊四邻立马儿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口袋前去排队,那队排得里三圈儿外三圈儿的,轮到自己了,人人都不忘说上一句:“谢谢您,多给挑点儿红瓤的。”
每当赶上粮店进货,准能招来许多小孩子围观。就见一辆带斗的大卡车上装满整袋整袋的米面,装卸工穿着白制服,头上戴着帽子,帽子下边耷拉着到肩膀的布条,颇像日本兵的样子。那装卸工个个都是棒小伙儿,每人一上肩就是三四袋面,而且是气不喘、腰不塌,脚底生风,将整袋的米面码放得方方正正。
后来,粮店里又增加了新的项目,卖菜子油、豆油、切面、冬储大白菜什么的。记得在一个油腻腻的大油桶上插着一个带有刻度和油嘴儿的“打油器”,顾客买多少油,售货员将小钮调到该刻度上,一压手柄将油抽出……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现在我们超市里的商品应有尽有,计划经济时代功能单一的粮店早以消逝了,曾经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也早早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成为收藏爱好者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