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西60年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回顾
摘要: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紧紧联系山西的实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科学发展。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紧紧联系山西的实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科学发展,经历和战胜种种艰难曲折,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无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谱写了山西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伟的篇章!
在战火硝烟中新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开始在马列主义光辉灯塔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拨迷雾,驱阴霾,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开始了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山西是北方地区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1921年和1924年夏天山西团组织和党组织先后建立后,很快在省城太原和全省许多城乡大力开展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国民革命运动。随着对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声援和在本省开展的反房税、反恶霸等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的日益深入,山西人民迅速觉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也在斗争中日趋发展壮大,山西人民的革命斗争由此开始一步步由星火走向燎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山西党组织在国民党山西当局的严重白色恐怖和血腥镇压下,数遭破坏,损失惨重。但是,山西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险恶的斗争形势所吓倒,他们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努力克服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积极发动群众,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着力进行兵运工作,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创建红军晋西游击队和红24军,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
红军东征胜利及其之后,党中央和北方局紧紧把握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斗争形势,大力推进山西当局政治态度的变化和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适时成立中共山西公开工委,接办和改组牺盟会,促成了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三师主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迅速打开了山西的抗战局面。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秋冬,八路军在山西各地党组织和山西新军、牺盟会、战动总会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先以山西四面山区为依托,再以山西为战略支点和出发地,由山区到平原,相继实施三次战略展开,分别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将抗日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火燃遍了整个华北大地。
八年抗战期间,山西是举世瞩目的战略要地,山西军民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八路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八路军由进入山西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02万人。
——山西是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一直驻节之地,始终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山西是黄河东岸巍然屹立的抗日堡垒,始终是党中央联系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和交通要道,更是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党中央的坚固屏障。
——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各根据地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及广大民兵,配合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各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多路围攻,持久地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艰苦斗争,取得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沁源围困战等重大战斗、战役的胜利,歼灭并牵制了敌人的大量有生力量。仅据对70次较大规模战役、战斗的统计,就歼灭日军近7万人,占日本华北派遣军总数的1/3强。
——山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民众先后被日军残杀40.5万多人,房屋被毁241万多间,抗日军民伤亡达200多万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山西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涌现出刘志丹、左权、王若飞、叶成焕、李林、马定夫、刘胡兰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革命英烈。
——山西这片热土,留下了一代开国领袖、开国元勋、开国将帅的光辉足迹。抗日战争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彭真、薄一波、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亲临山西,运筹帷幄,指挥山西军民与敌浴血奋战,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国将帅中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784位少将都曾长期在山西战斗、工作和生活过。在这个群星闪耀的队列里,山西籍开国将帅就达45人——他们是山西人民的自豪与骄傲!
——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0月,晋冀鲁豫军区集中全区主力,首战上党,取得了解放区军民第一个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配合了我党同国民党在重庆的谈判斗争。
全面内战爆发后,英雄的山西军民在华北各兄弟部队的协同配合下,从1946年6月至1949年5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运城、临汾、晋中、太原以及和平解放大同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山西全境,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在山西的军事力量,使古老的山西第一次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在此期间,晋冀鲁豫、晋绥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集团相继挺进大别山,西出陕甘宁,南下豫陕鄂,参加保卫延安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战略反攻作战。同时,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基地,山西各解放区先后动员十数万民兵、民工组成远征队随军作战,抽调数万党政军干部北上、西进、南下开辟新区工作,集中大批物资运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这一时期,山西各解放区还深入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在近80%的老区、半老区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和支援战争的积极性,纯洁了党的组织,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物质上和政治上保证了山西解放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宣告成立。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省的伟大胜利。新的山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领导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山西人民在做革命战争的“上篇”文章方面,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而且也揭开向做和平建设的“下篇”文章转变的新序幕。
山西历史从此开启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在艰苦创业中前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摆在山西党和人民面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迅速恢复被长期战乱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建设人民扬眉吐气、安居乐业的新社会和奠定振兴之路的新山西。
从1949年冬天开始,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以高昂的斗志和蓬勃的生机活力,满怀信心地领导全省人民先后开展了新区土改、民主建政、整党建党、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以及禁毒禁赌禁娼、婚姻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文化教育制度改革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打击了各种反革命残余势力的颠覆破坏活动,初步奠定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热情,及时地防止和克服了党和政府机关中少数党员干部的违法腐败行为和居功自傲情绪、“革命到头”思想,纯洁、壮大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五毒”行为,基本扫除了旧中国根深蒂固的各种丑恶现象,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深刻地改变了山西的社会风气,净化了山西的社会环境。刚刚结束战乱仅仅3年时间,一个风清气正、天蓝地新的新山西就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在大力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同时,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领导战争转到领导建设上来。
——在工业战线,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经过开展民主改革、生产改革和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不仅迅速恢复了生产,而且改建、扩建了近百个厂矿企业,一批原已破败落后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座座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
——在农业方面,率先在全国成功地试办了第一批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广大农民深入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积极发展生产,涌现出李顺达、申纪兰等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同时,党和政府采取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新式农具、兴修水利等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此期间,山西还按照中央的部署,采取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稳定了金融物价,实现了财政经济的日趋好转。
到195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02亿元,比1949年增长91.9%;财政收入达到1.83亿元,比1949年增长20.6倍,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各项建设事业有了初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前7年,是共和国凯歌行进的年代,是人民奋发图强、激情燃烧的年代。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紧接着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带领全省人民立即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展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心。按照国家“一五”计划的安排,山西“一五”期间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新建和扩建一批大中型煤炭、机械、电力、化工、冶金、水泥等工矿企业,初步建立和奠定重工业区的基础。其中重点是建设国家计划确定和投资兴建的52个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包括由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的16个,同时本省地方还投资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工业项目。
到1957年底,全省累计共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工业项目546个,其中限额以上的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39个,地方工业平均每4天半就有一个新的工厂完工投产。使山西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为此后工业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一五”期间,山西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全省农业生产在“一五”时期得到较大发展。195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0.12亿公斤。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57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6.05亿元,比1952年增长两倍。财政收入达到3.52亿元,比1952年增长92.8%。交通运输和文教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新的提高。
在“一五”计划付诸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的同时,党领导全省人民相继开展并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性转变,在山西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54年8月和1955年2月,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山西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先后召开。这两个会议的相继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山西的初步形成和建立。1956年7月下旬至8月初,中共山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成功举行,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山西省委员会。
1957年到1966年,是山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10年。10年间,山西同全国一样,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先后遭受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3年自然灾害等一系列严重挫折。但是,在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下,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兴建了汾河、册田、文峪河、关河、后湾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涌现出了西沟、大寨等一批先进典型,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树立了榜样。
——在工业基本建设上,新建起一大批中型骨干企业,填补了山西地方工业的空白。由于基建投资的增长和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轻纺等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发出了许多新的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经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并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经过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和随着1965年一批“三线”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始实施,山西的社会主义建设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196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1.6亿元,比1957年增长98.9%,其中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3%,人均总产值为全国的两倍多,粮食产量达到46.3亿公斤,比1957年增长29.8%;财政收入达到6.86亿元,比1957年增长95%。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爆发,山西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毫无例外地遭到严重冲击和破坏。但是,由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与抗争,由于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加之1969年贯彻中央“七二三”布告后各地混乱局面得到逐步控制和1973年的批判极左思潮、1975年全面整顿的进行,使山西的国民经济,主要是公路铁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些科学技术和工业建设领域仍取得一定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山西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29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这29年,是新山西艰苦创业、艰辛探索的29年。没有这29年特别是前17年奠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和物质技术、文化教育基础,以及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的经验教训,就没有此后31年来山西改革开放、兴晋富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和取得辉煌成就。
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拨乱反正,有步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各项工作走向正规,推进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党的十二大后,山西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围绕企业改革,展开计划、投资、财政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并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领域。对外开放,全国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建设。
全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依托煤炭等资源优势,在此前已有重工业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大规模展开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山西逐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88年,山西的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一番的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1992年,乘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春风和党的十四大后兴起的改革大潮,山西的改革开放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向纵深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经济宏观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整体格局初步形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全力推进经济上新台阶,大力实施“三基四重”战略,狠抓农业基础、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挖煤、输电、引水、修路。继而确立“三个基本目标”,努力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走出困境、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全省农村基本实现小康。在跨越新世纪之际,全省起步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到2000年底,山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全省人民生活总体达小康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坚持不懈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破解山西发展的难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着力推进科学发展。
2006年10月,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探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总体发展思路,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这一发展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运用,经受了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阐述,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了全面部署。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提出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新基地新山西进程。山西走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历经30多年奋斗,党领导山西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新时期山西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同全国一样,山西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同时率先在全国推行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改革,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2007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世界500强企业有13家、18个项目已落户山西。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3.9亿美元。改革开放,给山西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提供了体制保障。
——新时期山西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1978年至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88亿元增加到6938.73亿元,增长78.86倍;财政总收入由19.6亿元增加到1518.02亿元,增长77.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19.05元,是1978年301.4元的4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7.24元,是1978年101.61元的40.3倍。能源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原煤产量由9825万吨增加到6.56亿吨;发电量由106.6亿千瓦时增加到1789亿千瓦时,外运煤、外送电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外送煤炭60多亿吨,外送电4000多亿千瓦时。
——新时期山西着力破解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建设全国的能源基地到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加快构建新型、多元、稳固的支柱产业体系,使具有山西特点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显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煤炭工业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太钢成为全球最大,装备、技术、管理最先进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并加快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镁铝合金基地。电力工业发展迅猛,进一步提升了山西能源大省的地位。同时重点发展了煤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是历史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个粮食产量超百亿公斤的丰收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已形成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及优质杂粮经济区。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晋西北、太行山“两区”开发,整体推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时期山西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仅有力支撑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了对外开放的环境,而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巨大文明进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的进步。到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65.2公里,88%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2009年,首条高速铁路——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覆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7%提高到2008年的14%。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和兴水战略,倾力打造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建设具有山西特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时期山西着力建设文化强省,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不断推进文化建设。近年来,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赋予“太行精神”和“晋商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等事业。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品牌。“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节活动形成广泛的影响。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塑造了山西文化新形象。全省文化产业成为潜力大、发展快的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39.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4%多。三晋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山西着力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山西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生活质量全面提高。2003年至2007年,城乡群众收入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前移至第15位,居民消费结构逐步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创业就业、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安居“五大惠民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五大惠民工程”,把改善民生推上新的快车道。
——新时期山西着力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活力;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山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破浪前行,不懈奋斗,使山西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华夏文明的这块发祥地放射出新的光彩,共和国的这个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焕发出蓬勃生机,革命老区的三晋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在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省情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党在山西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这一切均为山西人民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兴晋富民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沧桑巨变,60年铸就辉煌。在一片曾历经了长期战争的废墟上,英雄的山西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把三晋大地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了山西发展进步的靓丽风采!
历史必将续写新的辉煌。展望未来,伟大祖国在向着无限光明的前景进发,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