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争取「四个避免」
摘要: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认为,中国政府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计划,对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巳确立。外间对中国有羡慕之感,但现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他本人就有「四个担心」,希望以改革突破的办法,能做到「四个避免」。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认为,中国政府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计划,对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巳确立。外间对中国有羡慕之感,但现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他本人就有「四个担心」,希望以改革突破的办法,能做到「四个避免」。
做为中国最权威的经济学家之一,高尚全对经济走势密切关注。他认为现在第一要担心的,是投资上去了,消费跟不上。他说,1997年中国消费占GDP总量的45.2%,2007年仍占48.8%。现在金融危机之后,投资率是42%,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消费率没上升,约为35.8%,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他的第二个担心,是政府投资加快,民间投资跟不上。在四万亿元人民币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只占1.18万亿元人民币,其他要靠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但现在主要投资靠国有银行和政府贷款,民间投资还在观望。大企业不差钱,但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靠民间资本成长的民生银行去年贷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只占3%。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就发展不了,就解决不了就业的问题。
他的第三个担心,是担心生产能力过剩进一步恶化。国际金融危机来了,产品出口出不去,产能过剩的问题就突现了。政府提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中需要警愓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钢铁现产能过剩1.9亿吨,但还在新建钢铁项目,在建产能有5800万吨;水泥产能17亿吨,过剩3亿吨,还在大量投资;此外,如多晶硅等,一轰而起,建了50多个厂。
第四个担心,是在担心「国进民退」,也就是国有经济进了,民营经济退了。有人说欧巴马也在搞国有化了,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更应搞国有化,所以「国进民退」有道理。金融危机后加强政府干预是必须的,但过多干预影响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不能替代市场。政府的投入是必要的,政府投资是为撬动市场,但不能过了,要有退出机制,待情况好起来,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
产生这些担心,身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的高尚全认为,还是得靠改革的办法,来面对问题。对应「四个担心」,他提出未来要做到「四个避免」,即避免投资加快了,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避免政府投资加快了,民间投资拉动不起来;避免进一步扩大产能过剩;避免旧体制的复归。
如何做到「四个避免」,高尚全认为还是有很多招数,比如在农村,只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就能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同时,他认为打破行政性垄断,应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高尚全认为,中国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企改革巳取得重大进展,但包括电力、邮政、电信、铁路等行业垄断企业的地位依然稳固,垄断收益丰厚,成为深化改革的焦点和难点。
他强调,中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价格关系扭曲、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资源消耗过高等问题,都与行政性垄断范围过广、程度过深,导致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直接有关。
高尚全分析说,行政性垄断的要害在于透过权力运行,排斥潜在竞争,改革滞后,导致市场竞争不足。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影响会经济秩序和收入分配格局,如腐败官员透过土地批租权,谋取私利;利用国企改制审批权,与国企负责人、出资人合谋,隐匿、私分、转移、贱卖国有资产;利用金融监管权,通过金融信息与行政权力垄断,从被监管者和社会投资人手中牟取暴利等。
他提出,未来中国经济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要推进多项改革,包括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价格体系的改革等,但推进打破行政性垄断的改革,推进政职能改革,可加快构造有效竞争格局,可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也可避免应对危机后,政府介入市场过度。
作为参与三十年改革的参与者,高尚全承认,今年的改革,比三十年前更难,最大的问题,就在现在改革要面对既得利益集团,要改到他们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