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次引入物流概念
摘要:众所周知,物流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本从美国引入了PD概念,用日文汉字“物流”替代了美国人一贯使用的PhysicalDistribution(PD),而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物流”,实际上是从日文汉字“物流”翻译而来。1978年11月,原国家物资总局组织原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考察日本物流,并写出考察报告,这是第一次向国内引入物流概念。
中国物流启蒙
众所周知,物流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本从美国引入了PD概念,用日文汉字“物流”替代了美国人一贯使用的PhysicalDistribution(PD),而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物流”,实际上是从日文汉字“物流”翻译而来。
1978年11月,原国家物资总局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山东、陕西、广西三省有关单位共17人组成中国物资工作考察团,由原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陶力同志带队,赴日本考察生产资料管理和流通现状,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和日本工业技术文化中心的协助下,分组访问了日本的商社、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与日本通产省、运输省官员,日本钢铁联盟、日本物的流通协会的物流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座谈。考察团一行听到了一个新词,这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物流”。在回国后写出的考察报告中,专门介绍了商流和物流的涵义及日本物流合理化管理经验,该考察报告被收录在由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编写、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外国和港澳地区物资管理考察》一书中。
1979年3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成立后,开始与国外的物流团体取得联系,准备向国外派团组考察物资流通。1979年5月,以原国家物资总局科教局局长梅洛同志为团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储运局副局长桓玉珊为秘书长,交通部、铁道部、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二届国际物流会议,并首次专门对日本的物流进行了考察。同年10月,桓玉珊副局长应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之约,向在京的1700名物资工作者作了题为《国外重视物流研究》的学术报告,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介绍了国外物流现状。同年11月20日出版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刊载了该学术报告的全文,使物流知识在广大的物资管理干部中流传。
1979年10月22日至11月6日,应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的邀请,以社团法人日本能率协会会长、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副会长十时昌先生为团长、东京大学教授林周二先生为顾问、大和运输株式会社社长小仓昌男先生为副团长的“日本物的流通协会物流访华团”一行10人,作为国外第一个来访的专业物流团体,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成都、重庆、上海等城市,在各地共举行了11场物流学术讲演和座谈。日本物流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日本、美国的物流现状和物流管理经验,给我国的物资工作者带来了崭新的物流概念,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讲演内容后来在专业刊物上登载,“物流”一词进一步在我国传播开来。
1980年3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后,学会理事长余啸谷同志(原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和秘书长高博同志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年6月组织了中国物资经济学会赴日代表团,考察了日本物流。在日本两个最大的物流团体--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和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的精心安排下,代表团对日本的物流理论研究、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人才培训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考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之后,中国物资经济学会顾问(原国家物资总局总局长)李开信同志、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宋尔廉同志等都曾率团出访了日本、美国,考察物流或参加国际物流会议。截止1989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共组织了19批物流团组出国访问考察或参加国际物流会议,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国外物流发展现状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物流启蒙和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79年至1989年期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接待的国外物流专业考察团组有21批之多。日本物的流通协会会长田中文雄先生、理事长山芳雄先生、常务理事小河信雄先生、山本茂男先生、角田国雄先生都来过我国。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理事长、权威物流学者宇野政雄先生也率团来过我国。东京大学教授、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先生曾4次率团来华进行物流学术交流。其他日本物流专家、学者,如著名的物流成本权威学者西泽修教授、装卸搬运学者梁濑仁先生、企业物流权威学者唐泽丰教授、著名流通经济学者田岛义博教授以及企业物流专家河野力、山越完吾先生都来我国做过物流讲演。林周二教授在中国科学会堂进行物流学术讲演时,北京物流界的学者、教授、专家和企业经营决策者700多人参加,会场座无虚席,3个多小时的学术讲演,中途无一人退场,可见中国人对物流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
1981年,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首次大篇幅连载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编写的“物流浅谈”,系统地论述了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物流结构及物流信息等。1982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秘书处靳伟(本书作者)紧接其后,连续在《物资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日本物流管理沿革、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日本从物流用语的引进到物流理论研究、物流管理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天津物流》、《物资流通研究》、《物资管理自动化》等专业杂志也陆续发表或转载了许多物流方面的文章。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物流专业著作是1986年2月由吴润涛、靳伟、王之泰三人翻译、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物流手册》。该书52万字,出版后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很快销售一空。同年9月,靳伟、薛宝田和李振三人又翻译出版了《物流管理入门》。1987年,李京文、徐寿波为主编,王之泰、吴润涛为副主编的《物流学及其应用》一书出版。这些文章和专业书籍的发表和出版发行,使我国物流业界了解了物流知识,掌握了国外物流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企业物流实践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后来的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我国的物流文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为我国物流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另一个民间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柳随年同志任会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干部高博同志任秘书长。成立大会收到了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的祝词。该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收到了150多篇论文,100多个单位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人数达500多人。该研究会1987年7月在蚌埠召开了首届年会,也有50多个城市,29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35个大型企业,150人出席,收到论文70余篇。会上,代表们就物流学、物流发展战略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显示出中国物流研究会这一专业学术团体的勃勃生机和中国理论界对物流的极大关注。1986年秋季,北京科技大学邀请德国多德蒙特大学教授、著名物流学者尤尼曼先生来华讲学,与该大学吴清一教授、中国著名物流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第二年,在吴清一教授的主持下,该大学邀请了日本的“物流之父”平原直先生来北京举办物流培训班,为我国开展物流人才教育开了一个好头。1989年,吴清一教授又以录像的形式展开了物流启蒙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9年4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有21个国家,360名代表出席,同时举办的国际物流机械展览会也获得了圆满成功。国际会议之后,“物流”用语在中国大地进一步传播开来,物流理论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可喜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商业经济协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等民间团体以及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起重机械研究所、天津物流研究所、襄樊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中国物资出版社,也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了物流知识宣传普及、启蒙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活动,与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中国物流研究会一样,为我国的物流启蒙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