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爱国就买国库券
摘要:国库券,是世界各国政府在国内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以弥补本国入不敷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债券。发行国库券是为了调整
国库券,是世界各国政府在国内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以弥补本国入不敷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债券。发行国库券是为了调整
和稳定国民经济,适当集中各方面的财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国库券的发行采取的是行政摊派的形式,面向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购券的年利率要高于单位4个百分点)。经国务院批准,自1988年4月起在沈阳、上海、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哈尔滨等7个金融改革试点城市首次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工作,允许转让国库券,但不得作为货币流通。1991年,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市场交易券种,从3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开放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的城市。至此,国库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
当年国库券只针对集体发放
8月28日上午,记者赶到中国人民银行招远市支行,见到了该行办公室主任徐学东和副行长赵广兴,听他们谈起了上个世纪后期我国发行国库券的情况。
“我是1979年接我父亲的班到了人民银行,开始是做保卫工作,后来是办事员,正赶上了1981年我国开始发行国库券!”
今年48岁的徐学东告诉记者,当年国家发行国库券开始只是针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发行的,多是百元以上大面额,甚至有十万元面额的。那时候是行政命令摊派任务,企业也不敢不要。因为买了国库券要等好几年才能兑付,像被人借了钱,虽然有怨言,也只能忍了。
“当时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到处需要钱,就用这种办法筹集资金,借企业的钱来搞建设。”徐学东说,当时的国库券虽然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但可以转让,有的企业之间有业务往来,有时候就用国库券顶账,也免了动用现金的麻烦。
“面向个人发行国库券是从1982年开始的,有了1元、10元、100元等多种面额。”赵广兴说,“当时我还参军,在平度武装部工作。我在部队上拿53.5元,还是比较高的,也觉得一下子扣了10元钱挺心疼。”
“买自行车是凭票供应,一辆青岛‘大金鹿’是152元,买回来还要花几毛钱用塑料纸包起来,很珍惜!”赵广兴说,“钱少没办法,所以再拿出钱来买国库券就很紧巴!当时我们的作训科长说:‘就当是为国家做了贡献,何况5年后还返回给你!’说白了,买国库券就是爱国的表现!”
徐学东告诉记者,很多单位每个月发工资时,单位的通告栏中都会通知当月单位发行国库券的总量、每个职工会发到的国库券数量,通常是职位越高、收入越高的职工,被分配到的国库券就越多。
杨百万通过倒卖国库券发家
赵广兴回忆,当时国家推出国库券的时候表示“自愿量力,不要强行摊派”,但由于各单位都分配了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就变了味儿,成了摊派。很多人工资收入不高,而且10年的兑付期太长,一些人就产生了抱怨,甚至说不知道能不能在活着时拿到本息。
因为这个原因,1985年发行的国库券就允许“贴现”,也就是购买者可以通过银行柜台和各地国债服务部兑付没到期的国库券,但规定必须由购券人保存2年后方可办理,购券人还要持本单位证明和本人身份证件,并填写申请单,手续繁琐、条件苛刻,许多人对此颇有怨言。到了1988年4月,财政部在全国7个大城市试点允许国债买卖,让老百姓手里的国库券得以兑现。6月又放开了54个大中城市,1991年3月,放开城市扩大至全国约400个。
“正是这个政策让许多人发了财!”赵广兴说,因为各城市之间的国库券价格存在价差,有些人就开始当起倒腾国库券的票贩子,在低价地区收国库券,然后到高价地区抛售以获利。
“那时候许多人专门跑到消息闭塞的农村去低价收购!”赵广兴说,“特别是那些家里有急事等着用钱的,不知道外面的行情,为了兑现钱,就低价卖了出去,即便他知道外面贵也不能自己跑出去卖啊,那得多少路费!”
十多年前就闻名全国的杨百万当年就是通过倒卖国库券而发家的。1988年国家开放了上海、合肥等7个城市的国库券转让业务试点,杨怀定把几个城市跑了一个遍,低买高卖,不到一年就成为百万元户,得名杨百万。
国库券现在成为收藏品
徐学东说:“当年大家拿着国库券就像宝贝一样,因为那时候十元八元像现在的百八十元一样高贵!”
虽说是宝贝,但徐学东手里现在却有四五百元当年的国库券没有兑付,利息没拿回来不说,本钱也压在了那里。
“我可没有赔钱!”徐学东告诉记者,“现在,这四五百元也能值好几千元!”原来,他将国库券当成了收藏品。
徐学东拿出了一个收藏夹给记者看,里面一页一页的塑料袋里装着一张张当年的国库券,面值从1元、5元到100元,他收藏了从1982年到1994年的三四十张国库券。他告诉记者,现在1元面值的在市场上能卖五六百元,100元面值的也能卖二三百元,虽然损失了一点利息,但其增值的金额远远超过了本钱和利息。
现在,徐学东对国库券的收藏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他说,1982年国库券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发行,当时发行了第一张1元面额的国库券,这是国库券中最小面额及唯一一种1元券,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1981年的10元和1982年的5元、10元以及1983、1984年的5元、10元券和1985年的10元券也都具有较高收藏价值,比较适合大众投资。有实力的藏家则多着眼于1981年的100元和1983、1984年的50元、100元及1992年以后的1000元、5000元券,上述各品种未来均具较大的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