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摘要: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在短期内下滑幅度过大。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亚洲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0%,经济总量、贸易总额约占全球的1/4和1/3。亚洲新兴市场在多个方面受到不利影响,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资本流入严重缩减,贸易顺差增长减缓,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州新兴市场国家多是转轨国家,大都经历了新一轮市场化的变革,都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都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高储蓄、低消费倾向等问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领域,造成经济的深幅调整,也形成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些新兴市场国家甚至有可能出现社会危机,引发政治层面的动荡。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在短期内下滑幅度过大。但从中长期看,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最重要的是推进改革创新。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参与全球经济的利益、风险,熟悉参与全球经济的规则,调整参与全球经济的战略,使经济发展更加倚重内需,实现发展模式从出口导向型到内需拉动型的转变,注重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资本效率的提高,着力于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富有竞争力的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赖以提高国民生活水准的服务业。而这些,才是新兴市场国家立足全球、发展经济的长久之道。
二、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中国及时果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迅速出台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并在去年年底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此后各省市也相应制定了本地区的经济刺激方案,先后公布的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另外还制定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等政策措施,并先后制定了10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这些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正如温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所说:“中国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提高4.2和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分别增长11.2%和8.6%。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
三、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严重挑战,也为改革提供重大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政府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滞后的矛盾。为此,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做到“四个避免”,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增长。
一是避免投资加快了,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很低。我们现在投资率是42%,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35.8%,可以说投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消费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1997年我国消费在GDP当中的比重为45.2%,到了2007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8.8%,扣掉其中的政府消费后,居民消费比重只占35.8%。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现在广大农民有消费欲望,比如说现在我们家电下乡,很受农民欢迎。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民还是缺钱,所以消费远远跟不上去。我们过去粮食价格过低了,但是光靠提高粮食价格不行,还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怎么增加呢?农民有承包的土地,有住房,有宅基地,这些都是他的资产,但是这些资产不能成为资本,不能流动,农民的资产不能抵押就不能变资本。所以,农民不能增加财产性收入。只有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了,才能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避免政府投资增加很快,但是民间投资拉动不起来。在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只占1.18万亿元,其他要靠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但是现在民间的投资没有像政府投资那么热,还在观望。在银行信贷方面,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争着给大企业放贷,而情况往往是大企业不差钱,中小型企业却资金困难。因为中小型企业他第一没有担保,第二风险比较大,成本比较高,所以,银行都想往大企业贷款。比如民生银行是靠民间资本逐渐成长起来的银行,但他今年贷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只有3%。我们国家虽然重视中小企业,但是,一到下面去就不行了。所以,如果中小型企业得不到贷款,他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而目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仅靠国有大企业是解决不了的。所以,中小企业发展不起来,就业问题就解决不了。
三是要避免进一步扩大生产过剩。我们本来有生产能力过剩的,前些年因为国际市场需求大,我们依靠出口消化,现在国际市场不行了,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因出口受阻而凸显出来了。我们去年10月份提出来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现在很快又提出来十个产业振兴规划。一般的振兴规划提出来起码要半年或者一年,这次非常快。现在再加上我们十个产业振兴的规划,更需要我们警惕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我们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1200万辆,而需求是900万辆。那政府再上百亿的投资投进去,而且要求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那就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产能,进一步生产过剩了。所以,政府的钱要用来进行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而不是扩大产能。
四是要避免旧体制的复归。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一些国有化的措施,所以就有人说美国也在搞社会主义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过去老的概念说,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就是国有化。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加强了政府的监管,政府的干预,必要的时候也是应该的。但是,过多的干预就影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用政府替代市场,那是不行的。还是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另外,政府的投入,目前虽然也很需要,但要有退出的机制,待情况好转以后,要逐步退出来,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所以,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努力做到这“四个避免”,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中国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及保险业的积极应对等因素,保险业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健运行,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对较小。保险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保持平稳增长,在结构调整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规范市场秩序中加强风险防范,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保险公司财务和经营比较稳健,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保险市场运行的困难明显增加,部分企业和居民购买保险产品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下降,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压力较大。面对复杂形势,保险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全力保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一季度,全国实现保费收入3276.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18.6亿元,同比增长12%。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558.1亿元,同比增长9.4%。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823.6亿元。截至3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尽管同比有所回落,但这个增长是在困难局面和去年基数较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是结构不断优化和内含价值不断提高的增长。
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行业,必须继续密切关注金融危机蔓延可能给保险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风险:
一是退保风险。我国保险业的退保风险主要集中在寿险行业。一是投保人对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和未来给付能力缺乏信心而退保。这主要表现为美国国际集团(AIG)下属友邦保险公司(AIA)在华分支机构退保异常增长,但目前退保情况已基本恢复正常。二是由于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客户预期而引发退保。由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走低波及我国资本市场,导致投资型保险业务收益率下降,引发局部退保上升。
二是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幅调整影响,保险资金运用存在一定风险。一是保险机构境内投资价值缩水。目前,境内投资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及股权、大型基础设施。在银行存款、各类债券以及股权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保险资金投资均取得较好收益。主要风险是权益类资产的市场风险。二是保险机构境外股权投资亏损。目前,中国平安已为投资富通计提了减值准备227.9亿元人民币。三是利差损风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走低,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利率水平逼近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目前为2.5%),加大了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
三是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从中资保险公司来看,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中资保险公司依靠股东持续增资或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的难度加大。从外资保险公司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境外股东如果出现流动性问题,不排除其撤出中国市场或者降低增资意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