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经济特区始末
摘要: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出台了。报告明确提出:“在深圳、珠海和汕头试办出口特区。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事业……三个特区建设也要有步骤地进行,先重点抓好深圳市的建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由蛇口发出的口号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
“特区”一词的提出
“特区”这个经济名词是中国人的一个新发明。据《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一书记录,它的发明人也是邓小平。
据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回忆说:“我记得广东的特区刚搞起来名称很多,有的叫来料加工区,有的叫自由贸易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就请示小平,说现在他们叫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恐怕中央要统一定一个名。邓小平连一分钟都不到就说:‘就叫特区嘛!延安开始时就叫特区嘛!’有同志后来问我:你事先想过没有?我说我有一些别的想法,但没有想到叫特区。”
邓小平上午讲的,下午,我们有个习惯,没事到中南海散散步,去散步又碰到他了。他说:谷牧,上午给你讲的,记清楚了吧,就叫特区,不要改了。我说我听明白了。当天晚上我就给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习仲勋打电话,告知小平的指示。过了一会儿,习仲勋又给我打电话:叫特区是不是就归中央管了?我们不能管了?我说没有那个意思,领导关系照旧。
“东湖丽苑”为深圳特区成长“杀”出了一条全新路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出台了。报告明确提出:“在深圳、珠海和汕头试办出口特区。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事业……三个特区建设也要有步骤地进行,先重点抓好深圳市的建设。”
深圳特区的创办思路渐渐明确下来,它被明确定义为“经济特区”。当时,国家拿出3000万元贷款,专供开发深圳经济特区。3000万元贷款,谁都知道,这个数字的微不足道与日后开发浦东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特区在当时纯属试验性质,虽然深圳由一个由县级城市一跃而升格为正地级市,但当时中央政府对之并不抱很大的战略性期望。深圳市的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划为经济特区的总面积有327.5平方公里,东西长50余公里,南北平均宽度为6公里多。从飞机上鸟瞰特区全貌,仿佛是条狭长的海带漂浮在山脚下、大海边。其中可规划开发的有110平方公里。
面积大则大矣,却还是只有3000万元的贷款,这点钱还不够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怎么搞开发?开发者在百思之下,唯有一计可施的,那就是出租土地,用地金来换现金。这个想法,在当时国内可谓“大逆不道”。反对者的理由很简单:共产党的国土怎么可以出租给资本家?当时一位叫骆锦星的房地产局干部翻遍马列原著,终于在厚厚的《列宁全集》中查出列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来:“……住宅、工厂等,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同样,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骆锦星查到这段话后一阵狂喜,当晚就奔去敲市委书记张勋甫的家门。据说,当时的深圳干部人人会背这段语录,有考察和质问者远道前来,他们就流利地背诵给那些人听。
深圳的第一块土地出租协议,签订于1980年的1月1日。第一个吃螃蟹的香港商人名叫刘天竹,跟他谈生意的就是那个在《列宁全集》中找到了恩格斯原话的骆锦星。据骆日后回忆,当时的谈判对话是这样的,刘说:“只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皮就行。由我组织设计,出钱盖房,在香港出售,赚得的钱中方得大头,我得小头。”骆说:“东湖公园附近,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如何?”刘说:“那好,所得利润,你拿七,我拿三。”骆摇摇头:“你拿得太多了。”刘笑道:“你拿八,我拿二,如何?”骆说:“我拿八点五,余下的是你的!”刘说:“我们初次打交道,往后要做的事还很多,这次就依你的!”这样的对话果然已经是在谈生意了。
刘天竹开发的这个楼盘叫“东湖丽苑”,第一期共有108套新房,他把房子的图纸设计出来后就开始在香港叫卖,仅3天,108套还在图纸上的房子就一售而空了。
“东湖丽苑”的一炮成功,让深圳人大大开窍,他们很快拿出新方案,提出了收取土地使用费的思路,每平方米收土地使用费4500港币,这个地价仅相当于河对岸的香港的1/11。深圳用收进的数亿元钱削掉土丘、填平沟壑,开通公路,通电、通水、通邮政。从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里,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6.3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新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成了9个工业区,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拥进特区办厂、开公司。南风自此一路北上,开放之势再不可挡。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深圳为中国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2003年达到54545元,约合659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财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1/7,连续11年居大中城市第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中国大陆第二位,世界第四位。深圳机场是中国大陆四大航空港之一,华南航空货运的重要枢纽。
“特区前的特区”蛇口:见证改革开放的第一声炮响
深圳西部与香港隔海相望,这个海叫做深圳湾。一块长条形的陆地从深圳湾的南头伸出,像一条昂首吐舌的大蟒蛇,人们就把半岛上这个最接近香港的小渔村称之为蛇口。
随着1979年2月的一声“炮响”,仅仅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地域。同年的7月20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宣告成立,袁庚出任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在这个2.14平方公里的“特区前的特区”里推行了一系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殊政策:新的用人制度、新的工资政策、新的管理方式、新的住房制度……他要“先行一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闯出一条新路:蛇口试行民主选举管理委员会,冲击论资排辈的旧体制,让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有机会进入领导班子;蛇口还办起了股份制的开发公司,办起了大型集装箱厂,办起了招商银行,办起了平安保险公司……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由蛇口发出的口号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
时隔27年,记者来到蛇口,看到的是繁忙的港口和成片的厂区,而整齐漂亮的高楼也成为这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蛇口已经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物流产业的重要基地。蛇口港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04年,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显示,蛇口港出入境船舶总数跃居全国第一。据蛇口边检站统计,当年,该站共验放出入境船舶48035艘次,占全国出入境船舶总数的6.03%,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忙碌的港口,集装箱码头内进进出出的各种船只,深圳首家五星级宾馆,异国风情的酒吧一条街,著名的“海上世界”,以及“香港、珠海一日游”的游轮……这是今日蛇口给人的印象。这里的居民说,蛇口已经从以前改革开放的标志地逐渐转化成为一个具有现代风情的海滨小镇,不仅在经济发展中颇具活力,而且还成为了风景旖旎的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