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四海的“天下第一街” ——武汉市汉正街改革开放30年纪实
摘要:一条老街承载一座城市的历史不足为奇,但是,一条老街引领一个时代的变革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舞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再次揭开振兴中华的新篇章时,武汉市汉正街悄然站立潮头,敢于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自主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一条老街承载一座城市的历史不足为奇,但是,一条老街引领一个时代的变革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舞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再次揭开振兴中华的新篇章时,武汉市汉正街悄然站立潮头,敢于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自主发展个体私营经济。30年的开放搞活,汉正街由起初单纯的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到培植独具魅力的汉商文化,不仅重现了昔日“四大名镇”之首的鼎盛与繁荣,而且是当今华中地区最大的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汉正街的开放发展历程,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经济发展之路的历程,也是中国对内搞活的成功典范,当之无愧于“天下第一街”的美誉。
定格——大报关注小街市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文章写道:“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是一个以个体商贩为主,以批量销售为主,以经营国家计划外小商品为主的市场。……这个市场所以能够恢复、发展起来,是因为城乡人民都需要它,而国营企业又替代不了它。正确认识它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总结和推广它的经验,很有现实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伊始,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汉正街具有丰厚的商贸文化积淀和商业经营传统,使得汉正街能够在传统体制的夹缝中,迅速地孕育和萌生个体私营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汉正街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郑举选。因他是个盲人,被汉正街人称之为“盲侠”。1979年10月,武汉市决定恢复个体私营经济,硚口区政府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三允许、两扶持、一配套”的地方政策。不久,人们惊奇地发现,郑举选堂而皇之的在汉正街摆起了五尺摊位,正经八百地挂起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汉正街兴起的个体户元老。
可以想象,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报发表社论,瞄准一条小街,这样的笔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媒体报导,毫无疑问,它传递的是一种信号,更是一种肯定,汉正街的路子走对了。
1982年10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两个月后,国家工商总局在武汉召开现场会,汉正街恢复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作法得到充分肯定,并为全国各地商品市场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回放——小市场大运作
由允许存在到适当发展,武汉市、硚口区两级政府对汉正街格外呵护。但要搞活市场,还必须解放思想,敞怀纳客。市政府很快决策,“放开城门,引客入室”,实行国营、集体统一税收标准,国有与私营协作组织货源。由于汉正街市场有了合法经营的资格,一时间里,农副产品、乡镇企业的新产品浪潮般涌向汉正街。各地产品都希望借助汉正街这个平台销售,而各地的企业、经营户也纷纷慕名来到汉正街寻求自己的生产生活急需,很快在汉正街出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零售现象。
“谦祥益”是汉正街上规模最大的百年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成为国有企业。1986年,当其门前的个体小商贩们纷纷成为“万元户”时,自己却是百万元的负债大户。“鹤立鸡群”,企业干部职工怎么也想不通。是守着金碗要饭呢,还是放下架子去抢占市场?生死存亡关头,硚口区委、区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汉正街周边国营商业企业迅速转换机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分配可高可低”等一系列改革,并拿出五分之四的柜台引摊进店,与个体户同场经营,同台竞争,当年除扭亏外,还盈利39万。在后来的商业竞争中,“谦祥益”不仅重入汉正街首富之列,而且门点还扩张到市场外的其它区域。在它的带动下,长虹袜厂、汉口电力设备厂、长江食品厂等大型工厂企业也都办起了专业市场,形成联片经营,既搞活了企业,又繁荣了市场。
1988年,市、区两级政府围绕交通和流通适时作出“两通起飞”战略调整,将汉正街列为经济改革试验区,实行“放宽、扶持、引导”政策。此时的汉正街就像一个商业万花筒,不同声音的各地客商,不一样的经济成份,不相同的经营模式,全都聚集在一条不足1600多米长的狭长古街上,一齐参与,共同发展。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更是激发了汉正街个体户向规模经济奋力攀升的积极性。区政府按照“培育——发展——改造——繁荣”的思路,决定“引雀归笼,还路于民”,分三期改造汉正街,12家房地产商先后进驻汉正街,总投资达50亿元。几年的努力,市场完成了由狭长空间到立体化的转变。股份合作、总经销、总代理、仓储经营、物流配送、货物托运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汉产精品服装、工艺品等远销海外,1999年,市场销售额达120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WTO,新型的经营业态对汉正街市场构成了强烈的冲击。2000年,硚口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提出汉正街“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重塑品牌、重塑机制、重塑环境、重新布局。定位汉正街为“商贸旅游区”。五措并举提升了汉正街市场经营业态。
聚焦——小区域大幅射
汉正街小商品的集散,把上海、江浙、两湖、两广、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河北、山西紧密连成一片,不仅幅射全国,声名远扬。鄂、湘、川、赣、豫、冀等省涌现出众多类似的“汉正街”,而且商品远销到缅甸、泰国、俄罗斯,成为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之首,被誉为小商品的河流。
在国内,汉正街是市场搞活的典型。在国外,汉正街是中国改革的一扇窗口,倍受国际舆论和外国友人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法国《生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盛谈汉正街丰富的商品印象。世界银行也派团观察汉正街。二十世纪90年代,罗马尼亚、加拿大、日本的代表团来了;美国议员、马尔他大使也来了。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采购订单飞到了汉正街。
以“小”著称的汉正街,名气却超乎寻常的大。究其原因正是汉正街抓住了中国改革的脉搏。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汉正街市场的商品档次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提升。经营目标定位调整为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如今的汉正街已聚集国内外知名品牌总代理3000余家,多级批发和连锁经营遍布城乡。不仅拉动了武汉市特色市场群的形成,还带动了周边城乡2000多个市场的兴起与繁荣,充分体现了汉正街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枢纽地位。
汉正街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见证。一位经济学家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对外开放看沿海,对内搞活看汉正街。”30年的自主发展之路印证了中国开放搞活,走市场经济之路的正确抉择。未来的发展,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新的业态将在商贸、旅游、文化和品牌上彰显出和谐流通的魅力。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出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档案——顺应经济发展打好服务牌
从市政府批准设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那天起,30年来,既造就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民营企业家,也造就了一批敢吃“螃蟹”的兰台人。硚口区档案局馆长许智上任之时,正逢全市努力巩固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硚口区从一个市场大区、民营经济大区向商贸强区、民营经济强区转变的历史时期。为了搅活档案部门的“一潭死水”,围绕“与时俱进抓服务,科学管理谋发展”这个中心,他带领全局馆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在汉正街这个全国闻名的民营经济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人的喜剧。
30年来,档案见证了汉正街的发展历程,也为它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记录汉正街改革开放的历史,硚口区档案局、汉正街办事处顺应市场需求,为市场里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采取企业自主建档和商场、店铺、个体工商户以专业市场管理部门集中建档的方法,成立汉正街市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协会组织,加强自律管理,在汉正街规范建档2900家(户),在建档的同时,广泛收集、征集汉正街历史资料及实物,建起国内第一家市场博物馆——汉正街博物馆。
2002年5月,中国档案学会、武汉市档案局、硚口区政府在汉正街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地区“民营企业档案建设与管理研讨会”,推广了汉正街市场建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