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扬:坚持改革开放 繁荣上海出版
摘要:中国30年的发展奇迹,得益于改革开放。上海出版业30年辉煌成果,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上海出版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强、好、特、新、活,五种出版力量和多种出版模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正在形成高度繁荣、有序竞争的出版大市场。
中国30年的发展奇迹,得益于改革开放。上海出版业30年辉煌成果,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上海出版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强、好、特、新、活,五种出版力量和多种出版模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正在形成高度繁荣、有序竞争的出版大市场。
在我们共同走过了共和国最不平凡的30年的今天,回首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征程,更感到中国出版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中国出版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
“文革”期间,由于“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中华大地出现严重“书荒”。“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年,1977年,上海出版了一本《斯巴达克斯》,读者彻夜排队争购,几乎挤破柜台玻璃;该年,为配合大学恢复招生考试,上海重印“文革”前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435万套,创下历史纪录,考生争相传送,风行一时。多少今日成功人士感叹“一本书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1978年1月1日,上海出版系统恢复原来建制,取消大社,重建上海市出版局,上海全市当时只有10家专业出版社,一年出书仅2097种。在新闻出版署和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出版事业发展迅速。30年之后,2008年上海已有40家出版社,年出书1.7万种。
中国30年的发展奇迹,得益于改革开放。上海出版业30年辉煌成果,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
打破了思想禁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出版工作的种种思想疑虑,得以根本消除。
1979年1月,为保证出版《辞海》合订本向建国30周年献礼,《辞海》编委会和上海辞书出版社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起草了《处理稿件的几点意见》,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等问题的提法,大胆提出编辑意见,打消了编写人员的思想顾虑,不仅保证了《辞海》按时出版,而且对整个出版工作冲破思想禁区起到了重大作用。
1979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汇集了一批优秀却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品,这标志着出版领域的思想禁锢被进一步打破。从此一批又一批中外文化成果、科学技术知识得以和中国读者见面。思想解放、拨乱反正不仅很快改变了“文革”造成的“书荒”局面,而且使出版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释放了文化生产力
改革开放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出版的活力,各门类、各层次出版物大量涌现,出版物市场一派繁荣。30年来上海共出版图书100多亿册,出版业的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1979年上海图书出版利润总额只有0.74亿元,2007年已达3.32亿元,增长336%;30年前上海的图书出版规模只有1.9亿元,2007年已达到37.6亿元,增长1878%。
上海先后完成了一大批堪称中国第一的高质量、有影响的大型文化工程。以典籍建设为例,《汉语大词典》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汉语词汇发展全貌的巨著,被誉为“辞书出版的里程碑”;《英汉大词典》是中国独立研编的第一部语料库,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英汉词典;《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史以来首次对我国古籍进行大规模清理、编录工作,包括经、史、子、集、丛五部,著录了全国782个单位收藏的约6万种13万部的古籍善本。此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经济大词典》《哲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词典》《金文大字典》也都是该领域的中国第一。这诸多中国第一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国家、小词典”的状况。
创造了市场化机遇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出版机构迅速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给上海出版界带来很大压力,也推动了进一步解放思想。上海抓住机遇,走入市场,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上海出版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版发展模式。学林出版社在全国率先试办自费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刊物《世界时装之苑》;上海书画出版社开办了艺术品拍卖行;各出版社纷纷尝试利用社办刊物经营广告。上海还独创性地开办了以委托出版为主的百家出版社。
同时,上海出版界也在努力实践出版工作从速度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实施集约化发展。在推进集团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1999年2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上海组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通过资产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宣告成立;2001年,上海成功引进美国当纳利,建成全市规模和产能最大的书刊印刷公司;2003年,成立了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采用裂变加聚变的模式塑造一个专业化的出版主体;同一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完成政府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局属18家出版社全部与局分离,标志着上海出版业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管办一体”模式;2004年,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2006年新华传媒作为全国发行第一股成功借壳上市;近两年,又在加快推进大学和社会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坚持改革,使人才流通机制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形成了五个突出特点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上海出版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强(如世纪出版集团公司)、好(如大学出版社)、特(如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新(如数字出版)、活(如民营出版)。五种出版力量和多种出版模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正在形成高度繁荣、有序竞争的出版大市场。
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我们将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将上海市新闻出版业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