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金融改革

特区证券:集交易所登记公司证券公司于一身

2008-12-17 08:59 中证网

摘要:1987年9月,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1988年2月,应届大学毕业生文婉红进入该公司,负责股份登记等相关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柜台交易中的证券登记场景

1987年9月,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1988年2月,应届大学毕业生文婉红进入该公司,负责股份登记等相关工作。

自“深发展”于1988年在特区证券公开挂牌后,“股票”便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特证”也伴随着股票的热潮成为大家心驰神往的一个热闹场所而名扬全国。20年之后,谈起当时的情景,文婉红仍是记忆犹新,娓娓道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当时的特区证券是集交易所、登记公司、证券公司于一身,可以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摇篮。

口述:文婉红(特区证券股份登记部负责人)

地点:招商证券深圳布吉营业部

时间:2008年7月1日

整理:本报记者陈劲

为国库券流通而生

特区证券成立之始,其初衷并不专为股票的买卖提供交易场所,而是为了国库券的流通。当时,国库券的销售是摊派式的,由上至下层层摊派到个人,并由单位直接从工资中扣钱,且不能买卖,只能到期兑换,退还本金支付利息。

当年,在搞活经济的前提下,决策层为方便国库券持有人的资金流通,决定在深圳试点,尝试部分品种的国库券可以在未到期前进行柜台兑付,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牵头,联合12家单位组建了特区证券公司,行政隶属于人民银行深圳分行。

听说可以将未到期的国库券兑换成现金,很多人就不想要国库券了,哪怕亏掉利息甚至本金,也愿意兑现。一些头脑灵活擅于投机的人,便抓住了机会,到各地低价收国库券,再到柜台兑付,赚取差价。像有些国库券虽然尚未到期,但面值加上利息可能已经超过130元,他们就以1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来,然后转卖给特区证券,赚取中间的差价。当时涌现的这样一批投机者,可以说是为以后的股票市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一开始我们的业务量就很大,我们整天都在加班。整个公司才十三四个人,除了总经理和会计,其他人都在柜台工作。总经理廖熙文甚至有时也要和我们一起加班。后来国库券收得太多了,简直是没地方放了,还借用了人民银行的库房。当时的状况基本上是只收不卖,使得特区证券的收购资金也出现了短缺,因为当时收购的资金都是人民银行及其他股东支付的股本金,之后国库券的提前兑付基本上停止了。不久以后就有了股票,1988年,深发展在特证挂牌了。

设计深发展上市股票

我们公司当初设有发行部、登记部、交易部、市场部,我负责登记部。深发展在1987年公开发行,1988年开始股东登记,当时还没有登记结算公司,股东登记都是由我们公司来做。

因为一切都是全新的,没有任何参照,我们就自己设计了股东登记名册,后来又设计了深发展上市的股票。设计深发展的股票感觉很有挑战性。当时廖熙文召集发行部经理漆云生、全菀莉和我几个部门负责人,一共四个人一起设计股票。因为廖熙文在国外呆过几年,他拿了七、八份国外股票的样板,我们就参照这些样板来设计深发展的股票。

我们把各种股票复印几份,再按照不同的部位剪成几个小块,然后就像拼图那样,不停地变换摆放位置,看看怎么摆放效果最好。如股票编号是放在左边好看,还是放在右边好看?还有就是股票的内容怎么写,花纹怎么设计,什么颜色配得比较好。设计好之后还要给公司确认。有些公司会有他们自己的具体要求。比如金田的黄汉青,就说他们的股票一定要用金色的。深发展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们设计的深发展上市股票,第一次发行的是紫色的且有存根,后来改成了绿色没有存根。之后,我们还设计了万科上市的股票。

当时我们设计的股票是单张双面,有存根,正面是股东证,股东证上载有姓名、股东证号、联系电话、地址等,反面是过户登记记录,如买入就加上多少股、卖出就减去多少股、还有余额和日期,全部是手工记录。

推销万科比较辛苦

深发展原来是信用社,股东都有股东证,是一个红色本子。增发时在特证做股份登记换发成我们后来设计出的纸质实物股票。深发展在1988年开始配股增发时,很多人都弃权不要,包括当时的认股权证。

当时,很多股票都是硬塞给市政府工作人员的,对于他们来说买股票是一种任务。当时一位姓李的秘书长带头认购了四百股,是为了做个表率,并不是为了赚钱。

继深发展之后,紧接着就是万科的发行。万科的发行工作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公司员工被分成几个小组在市内分头进行宣传销售,当时推销股票不像现在,发行资料都是复印的,并不像现在的那样印刷精美,也没有什么媒体支持。很简单,评估之后获得批准,就发行上市了,也没有网上网下之分。

我和一个同事在深圳和平路的泰山大厦万科总部要了一间办公室,第一个来认购的就是王石,后万科公司自己介绍了一些企业客户过来认购,其中最多的还是一些香港人,蹲点一个月,最终也还是没能卖出多少。

后来我们又去深大,我和一位校友找到系主任,报经校长同意后,我们在深大图书馆的大堂驻守了一个月,推销万科股票。这里的情况比泰山大厦的情况要稍好,因为毕竟大学老师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早开窍。

销售程序是投资者来到之后,我们首先是给他们看万科的财务报表等资料,然后由他们填写一张认购单,他们再拿着认购单,到证券公司去交钱。

市场部成交易所雏形

当时的股票发行都是以包销的形式发行,股票销售不出去,我们公司就只能自己把剩下的部分买下来,恰逢此前收购的国库券陆续到期,回笼了大笔资金,并没有造成公司的资金链紧张。随着国库券到期兑现,公司的盈利慢慢显露出来。

股票公开发行之后,我们就在深圳园岭新村18栋成立了市场部,开始了正式的挂牌交易,那是交易所的雏形。这其实是引进了一种机制,让投资者买的股票再卖出,就可以获取差价。园岭18栋原来是人民银行的宿舍,其中一楼的部分铺位,就给了我们做了营业场所。市场部也就是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在里面挂一块白板,上面写着深发展、万科的买入价卖出价等信息。开始进场的人不多,但是随着赚钱的示范效应,后来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部实在太挤了,我们就开始办理入场证。这个证要花一定的钱才能办理。但事实上后来入场证也挡不住人流的涌进市场部。

不得已我们只有开夜市,外面的草地上都是人,人山人海。他们就在那里自发私下进行交易,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深发展。不过,还是有人担心股票是假的,他们就从窗口的铁栅栏中递进来,要我们帮其鉴定真假。我们查对了资料后说这是真的,然后他们就开始交易。第二天就到交易部填单办理正式的转户交割手续。

当时的股票买卖是这样的。买卖双方在市场部达成交易协议,填好买卖单,在股票上背书,交由市场部盖章,然后他们就到隔壁的交易厅,我们叫交易部,办理过户。到了晚上,交易部就把卖出单、股票、买方的股东证资料,夹在一起转到登记部,我们就根据股份买卖单来填股东登记册。

因为买卖凭的是股票,而且股票数量和股东名字都是手写的,所以后来我们就发现有人通过更改股票数量来钻这个空子。例如将股票上的股数120股涂改为720股,但市场部和交易部对此都是无法进行验证的。到了晚上填股东登记册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卖方原来并没有这么多的股票。

出了这件事情之后,我们就想着要上电脑。同时,随着交易量越来越大,手工记账已经是力不从心。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人并不是将手中股票一次性全部卖出,比如120股可能只卖出20股,我们就要打出一张新的100股的股东登记册出来,而买家可能又从别的卖家那里买入20股股票,我们又得为他开出20股的股东登记册来,这两个20股本来是要合在一起的,但当时没有这样做,结果是股东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乱。所以1990年我们搬到深圳友谊城后,就开始上电脑了。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