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30年

2008-12-15 10:48 新华网浙江频道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浙江一直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浙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到2007年的18638亿元,翻了150倍,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4位。30年间,浙江省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民营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30年,浙江一直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浙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到2007年的18638亿元,翻了150倍,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4位。30年间,浙江省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民营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30年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前,从总体上讲,全国个私经济已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各地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农民企业主和民营企业。1978年,浙江经济增加值为123.7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增加值为68.9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5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7亿元,所占比重为5.7%。从1978年以后,浙江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浙江民营企业为全省创造了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和76%的出口,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30年的发展成绩辉煌。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浙江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允许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1979-1986) 

197949,国务院批准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这份报告标志着我国开始允许发展民营经济。这一年,浙江省登记的新工商个体户达8091户,从业人数达86900人。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规定》既明确支持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又以请"帮手"、带"徒弟"形式突破了不准雇工的限制,但是对雇请人数做出了最高规定。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这一方针同以往相比,有了大的突破。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并且把个体经济发展的地域扩展到农村,打破了过去个体经济仅局限于城镇的状况。同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从而使发展个私经济获得国家宪法的许可。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党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已经基本形成。

(二)鼓励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87-1992年)

1987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方针。十三大报告把"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首先富裕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工作的指导方针。

19884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条中增加了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从此,私营经济的发展与管理被纳入法制的轨道。1988年下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始对私营企业实行登记监督管理。到1990年,浙江省集体经济占GDP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个私经济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工业方面,个私经济上升了5.5个百分点,这个阶段个私经济发展速度是快的。

就在这个阶段中,发展个私经济还受到来自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私有经济的歧视,许多私营企业迫不得已而戴上了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到1990年,当集体经济占GDP的比重高达53.1%时,个私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5.7%1991年,浙江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153.2万户和9.2万家,从业人员分别为155.8万人和16.9万人,注册资金分别为40亿元和7.3亿元。

(三)民营经济进入健康有序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对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并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南方重要讲话,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上的顾虑,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

1993111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并依法加强管理。"《决定》的公布,鼓舞了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加放开手脚,许多家庭作坊不但应运而生,而且还搞起了股份合作制,相关企业之间开始注重合作联合,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截至2000年底,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58.86万户,从业人员272.38万人;私营企业17.88万家,从业人员300.48万人。在这一阶段,浙江民营企业开始有序发展,在经营上重视市场规则,并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四)民营经济高速起飞阶段(2000年以来)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更加有利,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以及随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合法性地位,浙江民营经济有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并开始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两个平等":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006年底,全省已有私营企业40.6万家,投资者人数达92.6万人,雇工508.6万人,注册资本金达到6936.7亿元。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0.1万家,1亿元以上的有435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170.7万元。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1500家,年总产值或销售总额为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00多家,私营企业集团1019家。2006年,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

二、发展模式的二大转变

浙江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很多转变,从最初的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等。浙江民营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发展策略,形成了如今"发展好,增长快,后劲足"的态势。

(一)管理方式的转变

浙江民营企业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企业"家族化"管理。长期来,"个体工商户"和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完全属于家庭或者家族企业,就连"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也大都保留着浓厚的家族色彩。家族化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家族企业的血缘关系很好地解决了管理层的约束激励问题,家族企业减少了监督难度和交易成本,减少了委托代理的管理成本,增加了内部信息沟通的程度。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化管理暴露出的缺陷越来越多。由于家族化管理,企业对外来金融资本、外来人力资本的排斥,造成了许多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管理落后。

近年来,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管理方面的缺陷,自觉实现管理模式或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改革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实现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高度分离。其次,实现股权激励,降低代理成本,在两权高度分离的企业中,产权所有者与控制权所有者之间既相互尊重又相互统一,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第三,许多民营企业改变了用人机制,去除过去任人唯亲的旧机制,实现了任人唯贤。第四,浙江民营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二)生产方式的转变

长期来,浙江民营企业一直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随着浙江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光靠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浙江大型民营企业在不放弃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基础上,改变了创业初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并大力培植优质产品和创名牌,出现了较多的上水平、上档次的民营企业,从而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从低水平、粗放型扩张向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型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科技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转变。通过民营企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浙江产业结构也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为主升级到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四大特点

特点一:市场与企业集群的互动。浙江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和拥有许多成熟的专业市场分不开的。专业化市场为区域特色经济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产业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和产品辐射网络。市场上集聚的各类产品,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失败率,同时又能快速反馈给企业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帮助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资源的流动以及在各个行业的配置。此外,专业化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区域品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营销费用。当前浙江已经拥有像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城、永康中国五金城等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发展壮大并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成长,形成许多国内外知名产业群。

特点二:较普遍的块状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是往往众多中小民营企业集聚在一起,生产同一种或者同一类相关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集聚区,即块状经济。在这个产业集聚区内,各个企业分工细密,联系密切,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来赢得市场。比如玉环县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行业,全县有上千家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企业,许多企业生产规模都不大,有些企业甚至只生产一种螺丝钉,但由于企业分工非常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了产业集聚。目前浙江全省共有 600多个规模上亿元的块状经济。

特点三:优势凸现的品牌集群。近年来,民营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以品牌引领新飞跃,已成为浙江许多民企新一轮发展的目标。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27万件,境外商标注册累计近万件,是全国商标国际注册最多的省份。民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25件,全省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295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6个,知名商号523个,品牌集群优势逐步凸现。

特点四:企业家不倦的开拓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人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险)到新世纪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人从不安于现状,拥有强烈的求富欲望、自强不息的自主创业意识和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浙江民营企业在世界许多地方生根、开花、结果。到20076月底,共有1910家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居全国首位,中方投资额9.12亿美元。以浙江民营企业的领头军--万向集团为例,如今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31家公司,在全球市场建立了服务网络,在美国设立了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四、民营经济对浙江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国民生产总值已居全国第四位,民营经济功不可抹。据统计,浙江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0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40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16元增加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940元增加到8265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8%7.8%。实践证明,浙江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归根结底在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首先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依靠其发达的民营经济,不但解决了本省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的省外务工人员。2006年浙江新增就业人口为134.46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解决新增就业为13.15万人,而民营经济却解决了121.31万人的新增就业人口。

--民营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2005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许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企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农村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8265元,连续20多年居于全国之首。浙江农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收入,这和浙江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分不开的。

--民营经济是城市化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的城市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迅速发展,浙江城市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79年,浙江的城镇人口为550万人,占总人口的14.5%,到1998年,城镇人口达到16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7%,到了2007年,城镇人口为2894.3万人,占总人口的57.2%。浙江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主要是浙江能够将农民从土地上不断地解放出来,聚集城市人口。义乌市的城镇化就是一个典型。改革开放初,义乌城区只有2.8平方公里。经过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义乌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的小商品采购基地。如今城区面积已经达7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1.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2%

五、发展民营经济的三条经验

(一)解放思想,用正确的政策引导企业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良好的自然条件禀赋,原有资本积累的程度以及现有高新专利技术的支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引导,它的发展也会受到外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观点去统一思想和行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个体私营企业遇到了重新进行工商登记等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或让企业挂靠有关单位和外资企业,或组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借助"公家企业"的名义,使民营企业 "挂户经营"而获得生存机会,维护了企业的发展势头。20世纪90年代,浙江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放宽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拓展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营领域。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浙江省政府通过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行企业财产抵押贷款、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探索并构建有针对性的融资机制。进入新世纪,根据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节(浙江省政府20061号文件)。这个文件的出台,对浙江民营企业进入一些垄断行业放宽了门槛,使民营企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由于浙江省政府对于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坚持因地制宜,一厂一制,特事特办,把政策用活,使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不断成长壮大。

(二)规模经济是浙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规模经济有三个层次: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范围经济。浙江民营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形成,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聚集经济"。所谓聚集经济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形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浙江省"一乡一品"的特色给区域内企业带来了许多便利。首先,采购成本减少。区域内许多企业联合一起来采购原材料,会带来采购价格的定价优势和运输费的减少,从而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其次,给企业带来定价权。浙江民营企业中有很多是中小企业,他们经常是联合起来一起生产一张订单最后再卖给客户,这样企业就可以取得定价权。最后,聚集经济还会减少交易费用。在浙江"块状经济"区域内,许多企业都是产业链内相关,他们在同一个区域内进行交易会比从区域外花费更少。

(三)浙江人的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精神是浙江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动力

自古以来,浙江就有经商的传统,宁波商人在历史上为繁荣商品市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浙江,几乎每一位创业者都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的考验,他们为了创业,可以四海为家,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数百万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浙江农民,足迹遍布天南海北,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给浙江民营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到我国紧缩性宏观政策的出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浙江许多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特别是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仪电仪表业、化工化纤业、纺织服装业、皮革业、商业等受到冲击最大,发展态势不够理想。如何面对这些制约因素是摆在浙江民营经济面前的首要问题。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应该为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从企业层面上看,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社会层面上看,全社会都应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