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 一个四川农民眼中的农业改革30年
摘要:我国农村改革30年,主要迈出三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是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人民网四川视窗12月1日讯
我国农村改革30年,主要迈出三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是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1979年~1988年
关键词:包产到户
作为盆周山区,剑阁包产到户的脚步相对晚些。直到1981年,农民梁星全才第一次看到乡村干部举着标尺到处丈量土地。当年秋天,当大家排着队将金黄的稻谷背回家时,彼此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后一天可以吃三顿干饭了。"
梁星全不知道,"包"几年前就萌芽在成都平原上。1976年,在广汉县金鱼公社11大队(今广汉市金鱼镇凉水井村),徐碧刚的父母曾为一日三餐焦虑。幸亏生产队头年"私下"将田埂承包给各家各户,徐家的3条田埂当年收获了一些黄豆,还在母亲腹中的徐碧刚才有了急需的营养。
承包田埂这样的"小动作",正是伟大的农村改革在四川的一次"胎动"。在那之后,11大队将河滩地"包"给村民,又分给每人4分地的口粮田。1977年秋,金鱼公社推广"定产到组",每个生产队划小为3个作业组,每组"包"百亩左右的公田,超产有奖。
这类充满民间智慧的自发变革,早在蜀中悄悄开花:1974年,新繁县清白公社12管理区4队分成4个小组,包干到组;1975年9月,隆昌县界市公社4大队8队将土质较差的"边角余料"按人头承包;1977年秋末,富顺县白庙公社塘林八队实行"包产到组"、"五定一奖"……
四川幸甚!这些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大胆突破,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默认和支持,3年后终于到了川北的剑阁。
1981年,梁星全一家7口共承包10多亩土地,当年仅稻谷就收了2500多公斤,几乎是之前的3倍产量。1982年秋季,他特地请了木匠,做了3口储粮的大木柜。再往后,他修了两间大瓦房,1986年买回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粮食逐年增多,渐渐有了"卖粮难"。有一年,他连续3天没能在乡上卖掉自家的粮食。
"三农"问题专家赵文欣: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主要是破除人民公社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中后期,催生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它带来的宝贵经验是,一定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实践和创造。
1989年~1998年
关键词:减负
1989年前后,梁星全的砖房梦付之东流。一方面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一方面农民负担日益沉重,3个子女上了中学,一年学费达2000余元,全年需要上缴的各种款项高达1000多元,这让刚刚宽裕起来的梁家陷入了困窘。
仁寿县凤陵乡坪园村农民马南军的家中,至今还珍藏着1982年至2004年间的22张《农民负担通知书》。1982年,他家税费共交262元,但6年后税费就增加到612元。
马南军和梁星全,是四川农民的一个缩影。
"减轻农民负担"的呼声自1992年起越来越高。1994年后农民负担开始稳中有降。1996年10月,《四川省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明确规定要加大力度减轻农民负担。
与减负同步的是农民民主权利受到重视。1998年国家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四川巴中开始"直选"村支书。四川省委当年还鼓励试点"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
"三农"问题专家赵文欣: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减轻农民负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农业税。历史告诉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
1999年~2008年
关键词:统筹城乡
2005年,梁星全交了多年的农业税等费用全部免除,更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开始持续回暖。这年冬天,他以两头猪的代价买回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多年后他第一次有了上万元存款。
后来,他又添置了沙发、装上了电话,把牛卖掉,与人合伙买了一辆小型耕作机。
最高兴的是,从2005年之后,他每年还能从政府领到一两百元的种粮补贴。
2003年,成都市开始在全省率先探索统筹城乡发展。2004年4月,成都市黄田坝联工村1951位村民领到了《居民户口簿》,成为成都市首批既有土地又有城市居民身份的"新居民"。从此,他们不仅有了医疗保险,18岁以上的还办了养老保险。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1月26日,57岁的梁星全以每公斤11.2元的价格卖掉家中一头肥猪,用得到的1200元中的一半,买了一台半自动洗衣机。
如今,他想的是不仅用上全自动洗衣机。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种种重大事件中,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农"问题专家赵文欣: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再次强调,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在认识上的升华。我们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一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梁现瑞)
四川:数字农村30年
农业
种植业产值:
1978年:73.9亿元
2007年:1316.6亿元
林业产值:
1978年:3.2亿元
2007年:87.2亿元
牧业产值:
1978年:18.2亿元
2007年:1827.1亿元
渔业产值:
1978年:0.4亿元
2007年:85.8亿元
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978年:120.3元
2007年:2747.3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1978年:2519.4万人2007年:2200.5万人
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1978年:103.5万人2007年:1678.5万人
农村社会事业
截至2007年,“普九”人口覆盖率9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村人口6116万人、农村乡镇文化站3580个、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86.1万人、行政村通车率93.2%、电话通话率覆盖到92.6%的行政村、农村广播覆盖率95.1%,农村电视覆盖率96.5%。
[page]四川农村改革30年大事记
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办公厅下发的《工作简报》,肯定了金鱼公社的“包产到组”作法,拉开了四川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0年6月18日,广汉县向阳乡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建立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乡政府。这一改革后来在全国推开,确立了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并载入宪法。
1981年1月,广汉、新都、邛崃三县开始进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随后,逐步扩展到35个县试点。
1981年2月,全省贫困地区开始普遍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2年,全省绝大多数生产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41亿元,比上年增长59%。
1998年3月,省委提出,全省农村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选举要普遍实行公推直选。2001年底,省委决定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这两项改革随即在全省大面积推行,使我省走在全国前列。
2003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2005年1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农业税零税赋。
2006年,四川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7年6月9日,成都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统筹城乡试点工作,17个市州也选择了19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2008年10月24日,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对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上台阶作出部署。
流行词缩影农村30年
包产到户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民最喜欢的字眼。最初包产到作业组,后来包产到户,农民由此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万元户
指资产在万元以上的家庭。在职工人均月收入几十元的上世纪80年代初,它意味着“致富能手”。1981年温江“番茄大王”张文康等第一批专业户,达到了这一收入水准,令世人仰慕。如今,拥有百万元资产的家庭的稀缺度也远不及当年的万元户了。
农转非
即户籍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意味着你从农民变成城里人,可以享受国家定月定价供应口粮、福利分房、子女入学、就业等一系列待遇,所以几十年里它曾是农民的最大心愿之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城镇建设加快,许多地方对“农转非”放松了政策限制。
打白条
基层部门在按政策要求收购农副产品时,因资金紧张,向农民打欠条,农民称之为“打白条”。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此现象遍及全国。1993年后,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打白条”现象减少,农民实现了“一手交粮、一手拿钱”的愿望。
农民工
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群体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人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为1.2亿,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农民工促进了城市繁荣,是农村劳务经济的主力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
留守儿童
随“农民工”成气候而诞生。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留在农村的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如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这些孩子的教育主要依托爷爷辈,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近年日渐突出。如今各地正着力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助孩子健康成长。
村民自治
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免除农业税
从2004年起,全国各省市区先后开始免除农业税,这是当时最大的“惠农政策”。2006年1月1日,有着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在全国全面废止。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心愿
最大的愿望是尽快把村里通往外界的路修通,这样自家的竹子和草纸就能卖钱了。
——屏山县龙华镇大坳村乱山包组农民敖良荣(从今年初开始,他与村里其他4户村民户均投入10万元,开始建设通往镇上的2公里村道)
能够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少交点借读费,不交当然最好。
——剑阁县凉山乡农民刘东林
(夫妇俩现在广州一家制衣厂打工,儿子明年读初中)
就想做不动了有点养老金,得了大病能报销一些医药费,就这两点。
——长宁县双河镇燕子村农民叶高强
希望粮价、猪价不要降,一降就更没人种粮了。
——西充县多扶镇金龟村农民何玉林
尽快把房子修起来,然后出去打工,争取三年后把农家乐开起来。
——彭州市白鹿镇水观村农民高义龙 (今年地震将他家房屋全部毁坏)
希望雅(安)西(昌)高速快点通车,希望成昆铁路复线早日建成,不然我的鲜花永远卖不起价。
——西昌市川兴镇花农曹庆刚
希望政策越来越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还有就是自己的农家乐能一直这样宾客盈门。
——成都市三圣乡农民刘端元
城乡统筹那么好,咋个还没有统到我们这儿来?统好了我们离城市更近点。
——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农民刘洪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