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海选”:市场经济呼唤法制与民主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精神家园开始重新构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开始强化。在精神家园重新构建的同时,支撑市场经济底线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影视作品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中国主流电影的制作体系渐渐完善起来,并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离开雷锋的日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一篇文章用一句话概括了《离开雷锋的日子》成功的原因:精品背后是精神。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精神家园开始重新构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开始强化。在精神家园重新构建的同时,支撑市场经济底线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因为,任何类型的市场经济,归根到底都是法制经济。
1996年2月8日,江泽民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听取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从1994年12月开始,这样的讲座在中南海已经进行了三次。在这次座谈会上,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
从1994年12月开始,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8次听取了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国的方略开始浮出水面。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突出成果。
199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
20世纪90年代,“接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自从封闭的国门重新打开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中国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入世”步伐,在经济上与世界接轨的时候,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的过程。
自从“红色中国”的大门重新打开,中国农村始终是海外媒体和观察家们关注的对象。相对于“大包干”,中国农民的基层民主实践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虽然这种兴趣有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
1997年,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的村民自治制度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这一年,吉林省梨树县成为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吸引他们的是梨树县农村村委会的直接选举。面对媒体和社会的关注,梨树县平安村的村民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创造的“海选”经验会在全国推广,而“海选”也成为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代名词。
1992年11月,时任梨树县委副书记费允成来到平安村调查,村委会主任陈永喜汇报说:“我们这块选村委会,不画框框、不定调子,像大海捞针那么去捞,捞上谁算谁。”费允成说:“那就叫‘海选’吧!”
一锤定音,平安村三轮选举村委会的经验,就被定格为一个词“海选”。很快,“海选”成为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的代名词。
人们也许不知道,早在1980年2月,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的6个生产队85户农民,就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果作村民委员会。从中国第一个由农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到“海选”向全国推广,中间经过了中国农民17年的探索。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说:“梨树县的选举是秘密划选票,有专门的投票间,便于村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表达意愿,并建立了一套选举候选人的基本制度。一群目睹选举的西方人说,这是他们在中国见到的最好的选举。”
对中国不乏偏见的美国媒体在报道时一反常态。1997年3月26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的村级选举暗示了民主》的文章。文章说:“在鲜为人知的选举试点村中,中国的民主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在这些村子里,参加竞选的候选人进行着美国的候选人梦寐以求的选举方式:免费竞选。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第一次将乡村作为它进行初级阶段的差额选举的试点和学校。这种处于雏形期而且非常淳朴的选举与美国那种需要金钱资助、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农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源自于西方的民主理念。
“海选”成为解读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的关键词。当村民自治制度由试点向全国农村全面推进的时候,中国城市的社区居委会直选和社区自治也开始启动。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上签了字。1998年10月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在联合国总部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尊重和保护人权。改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带来了人的解放,20世纪最后20年也成为中国100多年来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郑重地写入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