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

价格双轨制:“双轨”生“商鬼”

2008-12-01 12:01 伟大的历程

摘要:价格双轨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重要物资全部由国家分配,每个企业有相应的调拨物资的计划指标。70年代末期,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国家允许企业超计划生产的产品,可以按市场价格自行销售,不在计划序列的非国有、非公有企业成为这些原料和产品的需求者,两者相结合形成了“计划轨道”的第二条轨道。

价格双轨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重要物资全部由国家分配,每个企业有相应的调拨物资的计划指标。70年代末期,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国家允许企业超计划生产的产品,可以按市场价格自行销售,不在计划序列的非国有、非公有企业成为这些原料和产品的需求者,两者相结合形成了“计划轨道”的第二条轨道。

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出了67号文件,其中规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允许企业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1985年1月,国务院又发出17号文件,取消了20%的限制:超产部分的价格由供需双方自由议定,国家不加干涉。

这样,一种生产资料就存在两种价格,一是国家掌控的“计划内价格”,一是市场化的“计划外价格”。“双轨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目的是在价格形成上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中国的改革要稳步推进,就需要循序渐进,价格改革如果从开始就全部放开,存在很大的风险,于是国家采取了这种过渡办法。

“双轨制”一方面可以保证国营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的优势,同时有了市场价格这一轨,就打破了指令性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使非国有经济获得了生存空间,在其实行的初期一度给经济生活带来了生机,但很快它的消极作用就显露出来。

在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两种价格之间相差悬殊。比如钢材,国家定价不到700元一吨,而市场上卖到近2 000元,于是一个新词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字典中:“倒爷”,把体制内资源搬到体制外,赚取差价。

初级形态的“倒爷”,不过是倒卖服装、小五金等普通日用品,火车硬座、麻包袋几乎是他们共同的道具。大包小包地扛着产品在火车上挤来挤去,枕着麻包袋蜷缩在火车硬座底下,成为他们的形象写照,这些倒卖行为在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更为神通广大的是通过政府背景弄到计划物资批条,然后倒腾出去赚钱,时称“官倒”。

一位自称“从倒木材,到倒地皮,再到俄罗斯倒服装,把‘倒爷’当了个遍”的温州商人多年后毫不讳言地说,他的“第一桶金”源自一张批条。他回忆说:“当时我从一个在政府任要职的亲戚那里得到了一张一次性木材采伐批条,开始了木材的倒卖生意。当时湖南的木材大概在两三百元一立方米,而到了浙江就卖到了七八百元一立方米。”

批条只能用一次,这位精明的温州商人便用第一次赚取的利润疏通关系,与湖南当地的木材管理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此打通了木材买卖通道。一位亲历其事的网友多年后慨叹道:“可别小瞧了他们,当年可是像蝗虫一样闹腾得厉害,但凡计划物资,化肥、农药、水泥、钢材,没有他们弄不到手的。官倒们起初还装模作样,先注册家公司,把计划物资套出来,再倒出去,好歹有个做生意的模样,也好掩人耳目。后来,嫌这样赚钱太麻烦,注册公司、租仓库都要花银子。于是,就直接倒卖计划票或是批条—一叠批条出手,就能换到整包整包的人民币。”

在河南开封,1983年的“化肥风波”,让如今68岁的杜大壮记忆犹新:“当时国家规定,农民买化肥与每户每年上缴的公粮、棉花等挂钩,根据上缴的多少来确定可买多少化肥,可到最后,农民连一粒平价化肥也弄不到。”

“平价肥”,也叫“挂钩肥”,是农民卖给国家定购粮棉,当时国家奖给农民的化肥,一袋十七八元。此外还有中准价的,40元一袋,而议价肥则卖到60元。平价肥料去哪里了?杜大壮弄不明白。

收到举报信的《中国农民报》记者王太、吴思、赵小华前往开封调查,情况令人触目惊心。他们采访、调查近半个月,没见到一位承认买到平价化肥的农民。

1983年,开封农业部门的领导开始大量批条子,把按计划分配的平价化肥批给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人。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开封地区的农民买不到政府供应的平价肥,只能花高价购买“条子肥”。时任开封化肥厂办公室主任陈忠有回忆说:“人们都拿着各级领导的批条,像赶集一样堵住化肥厂大门。当时批条子的领导很多,上至地区领导,下至化工局、供销系统领导,每张批条至少要2吨化肥。”

关系户将平价化肥高价倒卖,转手之间就牟取了暴利。1983年8月11日的《人民日报》转载了三位记者采写的报道《化肥追踪记》:

“只见一辆辆装着尿素、复合肥的自行车、架子车、毛驴车络绎不绝。旁边一位农民‘唉’地长叹一声。我们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这是气大,你们看,这些买化肥的都是跟县里上层人物有关系的!’尉氏县农民中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硝铵尿素,卖给干部,农民老冤,买点碳铵。’”

“化肥风波”中的“官倒”,只是当时“官倒”现象的一个缩影。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计划内物资在市场出售,但是在高额的经济利益面前,政府部门或掌权的官员利用手中调拨物资的行政权力,占有计划物资并转到市场上高价出售,成了一条不言自明的“潜规则”。

市场上什么紧俏,什么就成为“倒爷”们的目标。

时人有首《官倒铭》,讽刺这种社会现象:

官不在大,有权则通,神不在尊,有钱则灵。斯是窍门,唯吾读用。计划换“回扣”,批条变利红;“双轨”生“商鬼”,前门转后门。可以得彩电,盖楼亭。无国事之入耳,唯私利之劳形;倒的公家物,进的私囊中,民众曰:祸由此生。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是当时社会上的流传语。“双轨制”的危害不仅在于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政府的威信,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激起老百姓极大的不满。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