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包产到户
摘要:1979年1月29日,当世界把目光聚集在大洋彼岸邓小平的访美之旅时,在中国安徽肥西县小井庄,以往要休息到正月十五的村民们,正月初四就下地干活了。在热火朝天的劳作氛围中,人们的内心既喜悦又惶恐。没有人预料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将从中国广袤农村的田野上燃起希望,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作出最为生动的注脚。
1979年1月29日,当世界把目光聚集在大洋彼岸邓小平的访美之旅时,在中国安徽肥西县小井庄,以往要休息到正月十五的村民们,正月初四就下地干活了。在热火朝天的劳作氛围中,人们的内心既喜悦又惶恐。没有人预料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将从中国广袤农村的田野上燃起希望,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作出最为生动的注脚。
四个多月前,山南镇黄花村在区委书记汤茂林的主持下,悄悄召开了一次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在1979年多打点粮食度过饥荒。此前一年,安徽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除长江、淮河流域外,全省绝大多数河川断流,土地龟裂,全省受灾农田6 000多万亩,粮食严重减产。
大家最后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对外称为“四定一奖”(定土地、定产量、定工分、定工本费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联工分不联产,对内则说明是包产到户、责任制。
同属山南镇的小井庄听到消息后,全村人员作出了更为大胆的决定,干脆把地分了,先干一年再说。龟裂的土地硬得连牛都犁不动,小井庄人就甩开锄头一点一点地锄开。一周时间,全村种下了70亩小麦和30亩油菜。不到一周,老天帮忙,连着下了两场及时雨,庄稼长得格外喜人。然而,“包产到户”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大字报不仅贴满了山南镇的街道,连小井庄的墙上也贴满了。一条标语写道:“筑防风墙,修拦水坝,坚决抵制肥西单干风”。不仅如此,一封状告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的信送到了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手上:汤茂林领导10万人到何处去?
在小井庄的村民忐忑不安之时,凤阳小岗村的农民们也在经受着相同的考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更为“悲壮”。18户村民不惜拿性命作赌注,在“包干书”上摁下了红手印。
1978年12月,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的上交(缴)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如今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这份“包干书”,据后来考证已不是当年的原件,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小岗人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它不由得让人感叹改革所走过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点突破,即使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竟是那样的举步维艰。
1979年2月6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山南的包产到户。在激烈的争论之后,万里提议将山南公社作为试点,年底总结,好就干下去,不好就收。万里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滑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也不用怕,我们有办法把他们拉回来。”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一锤定音。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让人感受到春风里扑面而来的寒流。文章认为正在进行的包产到户是倒退,会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给生产造成危害,“编者按”则明确要求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到户的地方,必须坚决纠正错误。
在一些人看来,包产到户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些邻近省份架着大喇叭对安徽广播,并刷出一幅幅大标语:“坚决反对安徽分田单干”。一些地方的农民停止了春耕,不敢再干下去。小井庄的人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执拗的村民李祖忠却对此不理不睬,照常下地干活。
5月21日,正在地里忙碌的李祖忠接到通知,家里来了领导找他谈话。李祖忠心里顿时七上八下,快到家门,看到门口站着4名公安,更慌了神,自己寻思这回估计得判个三年五载。他没想到的是,找他谈话的正是万里书记,而万书记的第一句话竟是“分田单干是好事,你们走了第一步”。
面对外界的批评,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认为应当相信大多数群众的创造,不能硬要群众只能这样不能那样。他指示有关部门给《人民日报》写信,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当时的群众这样称赞“包干到户”:“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群众还编了首顺口溜:“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6月15日,正值麦收时节,万里来到凤阳,得知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后粮食产量由3万多斤一下提高到12万斤。面对心存顾虑的县委领导,万里坚定地说:“就让它干嘛,不就一个生产队吗?翻不了天。”
安徽的农村改革,在中央高层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整个形势相持不下,一位省委书记形容说:“一场拔河比赛,那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这一边是干部。”
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滞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从1966年开始,小井庄的粮食总产量一直是6万斤,被称为“老6万”。而1979年一年,小井庄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了6万斤,达到10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