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1986国企改革打破“铁饭碗”
摘要:顾名思义就是打不烂的饭碗,特指收入稳定且没有失业风险的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企业多是国有,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锅饭”。干和不干 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按年头涨,福利按人头发。那时候的国企没有“下岗”一说,只要你愿意就能在同一个地方干一辈子,退休后还能从企业领退休金,可谓一世无忧。
●名词 【铁饭碗】
●本义:顾名思义就是打不烂的饭碗,特指收入稳定且没有失业风险的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企业多是国有,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锅饭”。干和不干 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按年头涨,福利按人头发。那时候的国企没有“下岗”一说,只要你愿意就能在同一个地方干一辈子,退休后还能从企业领退休金,可谓一世无忧。
●延伸:传统国企的铁饭碗打破,公务员却成为一种新的“铁饭碗”。每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性公务员招考的竞争愈演愈烈,公务员职位动辄数十、数百人甚至千里挑一。
从1978年插队返城进入广州重型机械厂的产业工人,到现在的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原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主任,今年50岁的张宝颖已从曾经手捧“铁饭碗”变成了专职给人送饭碗。回忆起当年作为产业工人的快乐经历时,已惯于穿西装打领带的他,印象最深刻的竟是那几套“坚固呢”工作服。
“在80年代中期前的悠长岁月,人们对国企工人身份,不仅仅是向往,简直就是神往。能穿上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的工作服,对于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是一个荣耀”,张宝颖回忆道。在企业办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进入了国企,那就是收入方面的旱涝保收、福利方面的全面保障。
国企工人曾是家族荣耀
当时,那身灰蓝色的“坚固呢”工作服,早就超出了其作为劳保用品的定位,已成为一种荣誉身份的完全体现。穿着印有“广重”、“广钢”、“广船”、“广氮”标志的工作服,踏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节拍,手捧铁饭碗的的产业工人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用现在的话说,当时的工作服给人的感觉就是“跩”。
当时国企的姑娘小伙,即便下了班也不会换下工作服,国企工人当时找对象都比别人容易许多。
正因这种种的优厚待遇和优越感,想拿到一个国企的招工指标,难度不亚于现在的报考公务员。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青返城,铁饭碗的发放才开始松动。幸运的知青能通过父母亲提前退休的方式“顶职”进入国企。
渐成企业发展累赘
但是“铁饭碗”的稳定,造成了国企工人“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几乎每个企业,都养着大批闲人、懒人、庸人和散人。这不仅成为企业的巨大包袱,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这时候,有人提出要“打破铁饭碗”。
1979年,作家蒋子龙发表了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小说塑造了一个企业改革典型,厂长乔光朴把全厂近万职工都推上大考核、大评议的第一线,把不称职人员撤离岗位,迅速提高了生产人员的素质,使全厂劳动生产率节节上升。
1983年,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学习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成为率先实践“打破大锅饭”的企业管理者。随后该厂成为浙江省的先进企业,步鑫生也成为当年的改革典型。
全国打破铁饭碗
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皆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等改革劳动制度,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
同年,沈阳、广州一南一北两大城市,都在进行着国企改革。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而以广州为代表的南方也在实行同样“破天荒”的合同制改革。合同工分为固定工和临时工两种,合同的签订期限根据工人的实际工龄、表现等被分为3年期、5年期等。当时年仅28岁的张宝颖,虽已是“以工代干”的厂团委领导,也在自己的第一份5年期劳动合同上签了名。
“铁饭碗裂了,但还没有碎,国企的效益摆在那里,比企业围墙外的服务公司,优越感依然很强”,张宝颖说。不过开裂的铁饭碗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国企人浮于事的问题,使工人们有了危机意识。也催生了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弄潮儿,国企的工程师、设计师、熟练技工到民企、乡镇企业炒更、跳槽的现象开始出现。
其后,随着企业承包制度的施行,以及部分国企因效益下滑关、停、并、转的出现,“下岗”一词应运而生,工人们被彻底推向社会,更为灵活的用工形式也代替了铁饭碗。就在用工体制放开的同时,南下打工潮开始涌向广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灵活的用工形式,也成就了广东早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