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广汉“包产到组”天下未“包”蜀先“包”

2008-10-15 17:28 华西都市报

摘要:广汉市金鱼镇离广汉城约7公里,属川西平原。如今的金鱼,农民早已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的生活。从镇中穿过的川陕公路两旁,远远近近,一座座漂亮的砖瓦楼房在翠竹绿树中亭亭玉立,昔日的草房已难得觅见了。来往的车辆中,年轻农民们驾着摩托,载着穿着时尚的妻子和孩子,鸣响喇叭,穿行在热闹的集镇上。

广汉市金鱼镇离广汉城约7公里,属川西平原。如今的金鱼,农民早已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的生活。从镇中穿过的川陕公路两旁,远远近近,一座座漂亮的砖瓦楼房在翠竹绿树中亭亭玉立,昔日的草房已难得觅见了。来往的车辆中,年轻农民们驾着摩托,载着穿着时尚的妻子和孩子,鸣响喇叭,穿行在热闹的集镇上。

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来临之际,回顾自己采写广汉县(现为广汉市)金鱼乡(现为金鱼镇)“包产到组”的通讯及撰写那篇《不要忌讳一个“包”字》短评的经历,可以清楚地看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是贯穿农村改革,引来农村巨变的历史进程的一根红线。

创举

金鱼包产到组打破“大锅饭”

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农民大多数处于贫困中,住的是低矮的草屋,吃的是瓜菜稀饭,庄稼长得稀稀拉拉。粉碎“四人帮”后,时任县委书记的尚光南在乡下探访时,曾了解到有一个生产队分组作业,把上面定的粮食任务分到三个作业组,完成任务后剩下粮食归组,再按社员出工多少分到人头,多余多分。农民挺喜欢这办法,秋后这个队增收粮食5万来斤。于是,常光南找到“包产到作业组”这个答案。

1977年10月,在县委召开的一次有全县21个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会议上,金鱼公社党委书记完全赞同常光南的意见,表态说,只要县委允许包产到组,打破“吃大锅饭”,明年金鱼全社能做到队队增产,否则自愿辞职下台。随后,常光南找来县委的一些“秀才”商量如何绕开“包”字,共识是:将“包”字改为“定”字,这样“包产”就可正大光明地叫“定产”。就这样,金鱼公社就在县委的支持和省委的认可下,于1978年1月整顿经营管理,在全社116个生产队把“包”字运用到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亦即“包产到组”的责任制,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第一个实施这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地方。当年秋天,全社粮食总产量高达2752万斤,比上年增长22%,比全县增产比例高出近一倍,是全县21个公社中增产最多的,农民分得的粮食和收入普遍增加。

秋收一过,温江地委在大邑县召开县委书记会,布置农村工作和小麦生产。省委负责同志让常光南介绍经验,紧接着,省委办公厅以《工作简报》的形式,介绍金鱼公社的经验,于1978年10月末向全省推广。

采访短评率先为“包”字正名

当时四川日报分管农村组的是副社长许川。他从省委和有关汇报中了解了金鱼公社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制的前前后后,就派我去广汉金鱼公社采访,要求我在五天以内写出一篇介绍金鱼公社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具体作法、经验以及效果的通讯,并联系实际配一篇言论。我赓即出发,到了县上找到常光南书记说明来意,得到他们的帮助,派县委报道组长边野同我一道下去。边野到处打电话,从县商业局弄来一辆运货的三轮面包车,面包车司机一直把我们送进公社院坝。边野马上带着我找到了公社党委书记夏明绪、副书记麦玉贵,把我介绍给他们后,就随面包车回县了。

经过5天的采访和写作,1979年2月20日的四川日报第三版,以大半版的篇幅刊出我执笔写的长篇通讯:《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金鱼公社充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和以活体字排印的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把“包”字这么明确地作为言论的题目肯定地加以宣扬,当时全国党报只有四川日报一家。

[page]

争论《人民日报》两发编者按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地位发表了甘肃省档案局干部张浩的来信,题目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并加编者按语,要求大家读一读张浩的来信,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已经出现“包产到组”和“分田到组”的地方,“必须坚决纠正错误做法”。一场“倒春寒”,直赴“包产到组”这株嫩苗而来。

发表张浩来信半个月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安徽省农委辛生、卢家丰的来信,题目是《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指出张浩的信和编者按给农村造成混乱,批评有人“把联系产量责任制谈得一无是处”,和视“包“字为洪水猛兽,两位的信还指出,应该相信大多数群众,不要硬要农民群众只能这样不能那样。人民日报到底是支持农村改革的,又加了编者按,承认张浩来信和配信那篇按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表示支持农村搞好责任制。之后,又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为题发表文章,肯定了“包产到组”等农业生产

责任制。

压力

副社长为记者减压

然而,这里有必要插叙一笔的是,人民日报发表张浩的信和配发的编者按,的确给蜀乡农村造成了混乱。已经搞了分组作业、联系产量责任制即“包产到组”干部和农民,立即患上剧烈的“脑震荡”,担心又要挨批判了。原来害怕党的农村政策有变的人,这下疑虑更大了。川东北有一个地区,一夜之间,数百个搞了“包产到组”的生产队,一下又恢复到原来的老样子。富顺县委报道组的一位熟人打电话问我:“金鱼公社的经验还推不推广?”我回答说:“省委并没有说停止推广嘛!”

话虽如此,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我,想起“文责自负”这句话来,还真有点不寒而栗。许川见我的面容,就晓得我背起思想包袱了。一天快要下班时,他把我叫到他们办公室,坦诚地说:“千万别为广汉的通讯、短评背包袱,我看不会错到哪里去!第一,你写的金鱼公社,是省委杨万选书记抓的点,省委是发了文件肯定的,推广的;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业问题的决定(草案),也允许生产队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酬,金鱼的做法并不违反中央的决定;第三,这次采写任务是我派你去完成的,稿件又是我一手改定的,真有什么问题,打板子,先打我。”经他这么一点拨,我多日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春天

一个“包”字振兴四川农业

中共四川省委提倡和推广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的经验始终没有动摇。不仅如此,1979年10月,省委还发出100号文件,提出“可以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实行奖赔责任制”,这在全国也是最早的。

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这么说,社会政治气候上的“倒春寒”,与自然界料峭春寒一样,必定都是短暂的,它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农村改革巨变的进程。不是吗?据统计,到1982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仅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农村已有74%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四川农村有近98%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做法,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粮食连年丰收,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正如我的老朋友,四川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赵文欣所说,一个“包”字,振兴了四川农业。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