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那些留下的和那些无法释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历经多次,的确精简了一批人,但是随后就发现政府官员比没有改革时又多了好多,于是又不得不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历经多次,的确精简了一批人,但是随后就发现政府官员比没有改革时又多了好多,于是又不得不改革。
在改革没有完全进行完毕之前,工作还得照常干,而且大家都表现得更加积极,连那些平时泡病假的人也每天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希望避免成为分流名单上的人。而在往常,大伙儿争着到各省特别是风景秀丽的地方出差,这时候万一不在机关,会在分流中吃亏——这实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可笑想法。 但事实上很多人基本都没心思干活。“有关系有能力的人肯定留,那些只有关系或只有能力的人最紧张。”
国务院部委精简人员都相继动起来了,那些被撤销的部委,如纺织部、煤炭部、供销总社,部长都没有了,分流起来倒是干脆,相当一部分年青公务员去大学读研究生,因为他们占了先机,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很理想。
当时各部委给出的条件也不尽相同,财政部作为强势部门是当时分流政策最好的部委之一。“1998年精简的时候,财政部给了18项优惠政策,比如分一套房子;由公费出钱去读书两年,有去英国剑桥美国哈佛的也有在清华中央财经的;还可以选择去财政部下相关的事业单位。等等。当然这些政策不可能一人独占,只能在其中择一。” 但是据说,“各部委分流干部无房者普遍分到了住房”。
可还是有人没有抵抗住这场并不严酷的改革,国务院一位女公务员被精简后心情一直不好,一直没有想通,因无法适应国外求学生活只读了半年便回国了。不久又与丈夫离婚了,最终失去理性选择了自杀。她的同事说:“她如果料到过了两年,去读书的人大多又都回到了部里,估计也不会做出如此选择吧。”
另一部委的一位军转的处级官员认为自己身无长处,要是部里分流他就是把他往死路上推,声称一旦被分流就从12楼办公室跳下去。
这场改革,是中央政府在用种种政策和财物来赎买分流公务员们放弃铁腕饭的资格吗?而那些被分流的公务员,大部分实际利益并未受到损害,但心理上却难免多少有些失落罢了。
历次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第四次: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第六次:2008年。大部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