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所有制结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8-09-05 15:48 人民网

摘要: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有制经济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效益有所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所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某些具体制度确实存在缺陷或...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有制经济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效益有所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所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某些具体制度确实存在缺陷或严重缺陷,这种制度缺陷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所有制方面的落后观念仍然存在

长期以来,姓“资”姓“社”的问题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歧视”,制造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障碍。“唯成分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肃清;“恐私、怕私、惧私”的传统观念还在束缚人们的手脚;所有制关系的“补充论”、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机械数量论”、所有制的“优越程度排座次论”等导致体制内外仍然是“两张皮”;等等。必须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冲破一切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

二、在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方面存在所有制结构偏差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总体规模小且单个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82.4%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非公有制经济在能源、交通通信、金融、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基本上没有涉足或涉入不够。这既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从布局来看,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中西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各地区之间不平衡既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偏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不足7%,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为30%左右。由此可以看到,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仍将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未能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许多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一些政府决策层和执行部门表现出“热、冷、乱、狠”——决策招商者热、市场审批者冷、管理执行者乱、执法监督者狠,“重国企轻民营”、“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等现象。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各部门管理界限重叠交叉,政出多门,缺乏必要协调;已有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未能得到有效实施,一些领域执法力度不够或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严重的“中梗阻”现象;政府多元化服务较少,行政审批较多,而且对民营经济的制约比对公有制经济的制约要大得多,在处理公有制经济的审批中出于社会稳定等政治需要而放宽尺度、实行倾斜政策;政府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较多,协商沟通较少;政府的服务功能不完善,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中存在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涉现象,内资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不时遭受侵犯;政府行为不规范,客观上存在“权钱交易”的土壤;政府开办的服务组织主要为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一些重要领域存在监管滞后和监管真空。

四、非公有资本市场准入仍然存在歧视性政策和“玻璃门”现象

尽管“非公经济36条”在国家政策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外部环境问题仍是市场准入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或部门的规章滞后以及在位利益主体的影响,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的“玻璃门”现象。主要是在一些行政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通信、广电、邮政、电力、金融等表现更为突出“明放暗不放”。市场开放存在“真开放”和“假开放”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实际上进不去。另外,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政府前置审批项目设置总体过多、过滥,且缺乏监督与协调;在执行环节存在准入审批程序不透明,标准不完备、不公开等障碍;等等。

五、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现象

资金短缺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民营企业的一个难题。不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民营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无法转换,难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更不可能实现“走出去”的战略。根据“2006?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50.8%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资金情况“紧张”;55.9%的经营者认为从银行贷款“较难”或“很难”,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近10个百分点。国家资金支持偏重公有制企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对不同所有制差别对待,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由于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非公有制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而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情况要好于其他三个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情况要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六、私有产权的保护制度和法律环境亟待完善

目前还存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立法方面的不平等、不完善。一是在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基本上还是按所有制类型为立法的标准,不同所有制主体享受不同的权利。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民营经济与其他类型经济还不平等,出现“合法侵权”现象。如原来在破产还债程序上,全民所有制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现新的破产法已颁布施行,这种现象已基本排除。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法律力度不一致。如《刑法》规定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可以贪污罪论处,最高刑罚可处死刑,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实施同样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处,最高刑罚只能判处有期徒刑。三是宪法已就保护私人合法财产做出法律规定,但配套的法规尚未制定或修改。包括在《刑法》中应相应增加对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制裁;《土地管理法》中应明确如何才能让公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保证;《全民所有制企业法》、《担保法》等应修正若干过时的条款;《国有资产法》等应尽快修订与公民的财产权、公民所进行的投资经营行为和商业交易等密切相关的条款;等等。

七、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加入WTO之后经济竞争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还较弱。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分布较窄,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商业、运输和其他社会服务业,以及一些进入障碍比较低的制造业。私营部门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歇业、关闭等情形。个体私营经济存在相当多的偷漏税、拖欠雇工工资和任意增加劳动时间、假冒他人商标等违法行为。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商标假冒、产品伪劣、财务失实、偷漏税款等违法违规、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较为普遍,民营企业经营带来的资源浪费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比较突出。近几年,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参与国企改制中,与个别官员或国企领导勾结、权钱交易和商业贿赂,低价攫取国有资产。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低价攫取国有资产后,或者在以非正当手段获得银行贷款后,便进行欺诈性财产转移,包括向境外转移。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