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成为毛泽东故乡的"父母官"

2008-05-01 10:08 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摘要:华国锋参加武光所率的南下工作团。武光记得,他们是在1949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出发南下的。来自老区的干部大约3000多人集结于石家庄。本来,还有2000名北平的学生跟他们一起南下,只是后来由于他们要先进入华北革命大学短期学习,所以没有与干部们一起南下。

  华国锋参加武光所率的南下工作团。 

  武光记得,他们是在1949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出发南下的。来自老区的干部大约3000多人集结于石家庄。本来,还有2000名北平的学生跟他们一起南下,只是后来由于他们要先进入华北革命大学短期学习,所以没有与干部们一起南下。 

  武光带领南下工作团从石家庄到了河南开封,那里是中共中原局所在地。中共中原局书记邓子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邓子恢告诉武光,南下工作团被安排前往湖南接收。邓子恢向武光透露说,湖南省的省委、省政府的干部都已经配齐,因此,南下工作团的干部们到了湖南,恐怕只能"往下压"。什么是"往下压"呢?比如,武光原本是安排为省级干部的,"往下压"为地委级干部;华国锋原本安排为地委级干部,"往下压"为县委级干部。 

  果真,南下工作团到了长沙,"往下压"了:武光被任命为中共长沙地委书记,地委机关设在湘潭。 

  华国锋也被"往下压"。1949年8月2日,华国锋被任命为中共湖南湘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 

  对于华国锋来说,从山西南下,来到毛泽东的故乡--湖南工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从此,华国锋在湖南工作了20多年。后来,当华国锋成为"英明领袖",一提到湖南,总是这么宣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英明领袖华主席工作过的地方。" 

  湘阴位于洞庭湖南岸。当时的湘阴,"四害"横行。所谓"四害",也就是水灾、虫灾(血吸虫病)、土匪、恶霸。 

  华国锋来到湘阴,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这时,华国锋步入而立之年。 

  在湘阴,华国锋为烈士塔题写了这样的诗句--华国锋平时从不写诗,这是难得见到的华国锋诗: 

  为我人民事,牺牲命和家。 

  继承先烈志,建设新中华。 

  华国锋在湘阴工作了不到两年,1951年6月,被调离湘阴,到湖南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这时,担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的是宋惠。 

  虽说华国锋在湘阴县的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在1977年"宣传华国锋"的高潮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华主席在湘阴的故事》一书,收录关于华国锋在湘阴的故事28篇。这些故事仍十分注意突出华国锋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精神。例如,一篇题为《打菩萨的故事》,写及县交通班的小张、小裴拿了大木棒去城隍庙去砸菩萨,华国锋得知后,找小张、小裴谈话。故事这么写道: 

  政委给他们分析,在这解放初期,人民觉悟还不高,清匪反霸正在紧张地进行的时候,打菩萨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政委分析得那么深透,小交通员们听得那么入神。是呀,在这个时候打菩萨,就会干扰当前的清匪反霸运动,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啊!事情不是摆得很明显吗?有些落后群众听了敌人的造谣,对人民政府产生了误解嘛! 

  "可是菩萨还要不要打呢?"一个交通员提出了新问题。 

  华政委说:"当然要打的。但不能由我们代表群众打,要让群众觉悟了自己去打。" 

  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个地方说:"你们看,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小交通员们的眼光随着华政委手指的移动,轻声念起来:"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 

  毛主席的话说得多么好啊!就仿佛是针对小交通员们说的。小张把华政委手里的这本书接过来,一看封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几个字闪闪发亮。 

  "华政委,我们再不打菩萨了。"小张和小裴惭愧地说。 

  1951年6月,当华国锋被从湘阴县调到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湘潭县委书记特殊的重要性--毛泽东正是湘潭县人! 

  1949年8月15日,打着红旗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县韶山冲。当时一篇题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解放了》的报道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步伐比往日走得更快,眼睛瞪得格外大,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宿营地是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县韶山冲。队伍刚刚经过一座小山岭,突然灯笼火把齐明,火光下,照见一个木牌上写着:"此处离毛主席的家十五华里。"从这里起到韶山冲的东茅塘与上屋场,沿路站满了提着灯笼端着茶水的老乡们,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漫长的火龙。到处响着清脆的鞭炮声就像过年一样…… 

  午夜三时了,前面传来命令:"三连今天就住毛主席的家里。"三连的同志高兴得跳了起来。 

  1950年5月,毛泽东委托长子毛岸英前往故乡探望。毛岸英不坐车,不骑马,步行了30多里山路来到韶山冲,使那里的乡亲们感动得流下热泪。 

  1950年秋,《人民日报》刊载消息《湖南湘潭修缮毛主席故居》。 

  华国锋在担任湘潭县委书记之后不久,1952年春,他第一次前往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冲。那时,毛泽东的故居经过初步修缮,正堂屋门上方挂着"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家"金字横匾。 

  在"宣传华国锋"的热潮中,中共韶山区委员会写了《紧跟华主席,永远向前进》一文,内中这么记述华国锋初去韶山的情形: 

  当时,土地改革运动已经基本结束。在推翻封建生产关系之后,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党内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伟大领袖毛主席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引道亿万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刘少奇则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极力鼓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大搞"四大自由",妄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华国锋同志坚定不移地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带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满腔热情地支持韶山冲里新出现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同时,亲自带头深入到各个屋场,调查土改以后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用本地的具体事例,启发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听毛主席的话,"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得到解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的记述显然受当时的文风的影响,写得空洞、干巴,而且用后来的事来说当初,把"批判刘少奇"之类都"提前"到五十年代初。不过,这段记述毕竟还是反映了华国锋早在1952年春便已经背着背包前往毛泽东老家,深入了解那里的农民情况。 

  前来参观毛泽东故居的人,日渐增多。参观者和毛岸英一样,要走很长的山路。华国锋作为县委书记,着手改善那里的交通,修筑公路,以使汽车能够直达毛泽东故居。 

  这样,前来参观毛泽东故居的人迅速增加。据当时的统计,光是1953年8月至10月参观者便达8833人。许多外国代表团、记者也纷纷前来参观,使湘潭县变得越来越热闹。 

  1952年8月,华国锋升任中共湘潭地委副书记兼湘潭专署专员。 

  这时,华国锋多次前往韶山冲蹲点,指导那里建立农村互助组。韶山冲刘秀华、汤瑞仁等成立的互助组,成为湘潭地区最早的互助组。 

  华国锋那时写了《湘潭县应如何推广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建立和提高常年互助组》、《怎样整顿、巩固和提高现有的常年互助组》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于在湘潭大力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的见解。 

  华国锋还抓了贺建昌这一典型,树为湘潭县互助组的"十面红旗"之一。 

  贺建昌是湘潭县马乇乡的贫农,组织八户人家成立"变工组",合了又垮,垮了又合,三起三落。华国锋得知后,三次到马乇乡蹲点,支持贺建昌,还带领贺建昌以及另几个互助组组长步行70里,到韶山冲去瞻仰毛泽东旧居…… 

  华国锋写了《不断巩固和提高的贺建昌互助组》一文,在报上发表,提倡这一典型。 

  在华国锋的领导下,到1952年底,湘潭县的常年互助组达890多个,成为湘潭地区互助合作运动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县。 

  1954年2月,韶山冲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成为湘潭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1954年11月,华国锋担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同时,他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湘潭军分区第一政委和党委第一书记。这样,华国锋成了湘潭地区的"父母官"。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