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

1988年:价格闯关带来的囤积居奇和抢购风波

2008-04-17 15:32 瞭望新闻周刊

摘要:从去年初开始,“涨价”成了中国经济生活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格外关心的一个词。与此同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本来略显生僻的经济学词汇也为更多的百姓所了解。

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起伏都伴随着物价指数过山车般的飞扬和下跌

 

从去年初开始,“涨价”成了中国经济生活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格外关心的一个词。与此同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本来略显生僻的经济学词汇也为更多的百姓所了解。

对于一般百姓而言,CPI的增长直观地体现为“东西贵了”,甚至出现了“听说二师兄的肉比师父还贵”这样的谐语,但是对关心宏观经济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更是整体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半”周期,每次的经济起伏也都伴随着物价指数过山车般的飞扬和下跌,只是物价指数总是会比GDP增长率滞后一年左右。

1979 议价

1978,因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统计工作开始恢复。这时物价指数的统计被放在统计公报的“国内商业”部分,分成“零售物价总水平”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后者即现在所说的CPI。由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物价也随之上涨,197912月零售物价总水平同比上升5.8%,1980年则上升了6%,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为7.5%

这一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零售商品价格主要由政府确定,包括国营商业牌价、议价和集市贸易价三部分。造成19791980年物价上涨的原因,首先是国家提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79年为22.1%),相应地提高了零售价格。

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后,城市职工的生活压力增加了,国家又不得不给职工涨工资,再加上基建规模的扩张,使得1979年出现了财政赤字。赤字使得政府不得不增发货币,于是进一步带来了通货膨胀。

从价格上看,除了国营商业牌价的增加,多出来的需求多是通过比定价更高的议价实现的,这也抬高了整体的价格水平。

面对经济过热,中央从1979年开始采取措施,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1980年还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并发行国库券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这些措施实施之后,GDP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1981年开始下降,1981年到1984年零售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分别为2.5%2%2%2.7%

1984 涨工资

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之后,中国经济又开始加快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而1984年的两个改革措施在经济的旺火上又加了一把油——扩大银行的贷款自主权和企业发工资、奖金的自主权,而确定自主范围的基数都是1984年的实际发生额,从而出现了银行盲目扩大信贷、企业突击涨工资的局面。信贷需求的扩张使得1984年的GDP增长达到了15.2%

1985年物价改革开始起步,调整和放开了农副产品的价格,价格放开加上经济增长使得1985年的物价指数猛增了11.9%

因为工资的增加,这次物价上涨并没有给居民太大压力。这年底,前一年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银行工作的韩宝元用积攒下的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他回忆说,虽然那时候工资只有几十元,但是也让农村的父母很惊喜了,“又不用租房子,电影票才两三角。”

而苏北一个县城的教师张玉家在1985年春节前买了一台17寸索尼彩电,虽然价格相当于夫妻俩大半年的工资,但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钱,而是指标。

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而政府调控的基本手段就是控制基建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及央行控制信贷规模。

1988 抢购

1986年物价指数增幅回落,降到7%,可是这一趋势只保持了一年多一点。在此后的四年里,中国的物价指数跟GDP一样进行了一次巨大的回转。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实行的是双轨制,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调拨,企业自销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这一制度在推动渐进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官倒”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价格机制,1987年的北戴河会议决定实行“价格闯关”,全面取消价格管制。

1988年三月,价格闯关首先在上海开始,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进而演变成疯狂的抢购潮。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教科书上所说的罪恶的“通货膨胀”,恐慌心理蔓延。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被居民们列入抢购清单的,既包括柴米油盐、火柴、肥皂等日用品,也包括刚刚进入百姓生活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这年夏天,刚结婚的韩宝元在商店买回来一台单门冰箱,结婚的时候他都没舍得买,但是现在却一咬牙买下了。“谁知道过一年什么价格了?

张玉家则囤积了大量的肥皂、盐和当时被当作奶粉替代品的麦乳精,“放了整整一屋子”。

1989年的春节晚会上,看到姜昆的相声说“买了一被窝大酱”,许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抢购进一步带来了囤积居奇和倒买倒卖,使得经济形势更加恶化。这一年官方公布的涨幅为20.7%,1987年的8.8%翻了一倍多,其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肉禽蛋和蔬菜价格都增长了30%以上。

在此情况下,政府紧急叫停“物价闯关”,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这些政策迅速控制了物价,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增幅从1989年的16.3%“嗖”地降到了1990年的3.1%。但是与此同时GDP也从11.3%降到了4%左右。

1994 保值储蓄

1991年和1992,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了3.4%6.4%,其中1992年统计公报的第五部分由“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改为“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这四个字蕴含的意义是,价格改革从1991年起又开始继续,1992年底“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部分已上升到70%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部分已上升到90%左右”。

1989年底中央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刺激经济成长,1991年经济开始攀升,1992年后更是迅速增长。1993年物价增长达到14.7%,1994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4.1%,其中粮食价格增幅超过了50%

在生活品价格飞涨之前,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已经蔓延全国,信贷扩张也非常惊人。在这种情况下,19936月中央发布了“十六条”,通过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地方部门向企业和农民集资等措施,调控高涨的物价。

而韩宝元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出台的“保值储蓄”。“当时赶紧把手头的钱都存银行了,三年下来就多了一半多。”他说。

所谓“保值”的意思是,3年、5年、8年的定期储蓄到期时,银行除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与存入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之比与利率的差额补给储户,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不贬值。

这些措施出台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1995年的17.1%跌落到1996年的 8.3%,1997年更是只有2.5%(零售品价格指数上涨0.8%)。也就是在1997,价格指数被挪到统计公报的第一部分“综合”,GDP、就业、国际收支并列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

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经历了近10年通货紧缩。其中199819992002三年价格水平都在下降,2000年和2001CPI轻微上升0.4%0.7%,但上升的也主要是服务业价格。不过在这10年间,中国GDP增长并没有大幅减缓。

直到2003,价格才真正有了回升的趋势,2006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结构性上涨”,新的一个经济周期又来临了。

首页
相关
顶部